诸葛瑾救人方法堪称千古一绝
作者: 无 | 发布时间: 2017/9/11 10:19:35 | 449次浏览
诸葛瑾救人方法堪称千古一绝
诸葛亮被认为是行事谨慎之人,后世有“诸葛平生唯谨慎”之说,不过,诸葛亮也有在帝王面前意气风发,“指点江山”之举动,在粮草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发起军事行动的事例。而他的哥哥则不同,一生谨小慎微,就连和君主说话,也是察言观色,说一半留一半,生怕惹得人家不高兴。尤其是他替别人求情,更可以称得上是千古一绝。可以说,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才真正称得上是三国最谨慎之人。
诸葛瑾,字子瑜,比诸葛亮大七岁。汉朝末年,诸葛瑾避乱来到江东,正赶上孙策去世,孙权的姐夫弘咨将他推荐给孙权,和鲁肃等人一同被孙权当作宾客接待。后来担任孙权的长史,又调任中司马。
三国中期,国家虽然在名义上还都属于汉朝,但早已经分裂为不同的利益集团,因此,诸葛瑾和弟弟诸葛亮分别属于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派诸葛瑾出使蜀国与刘备建立友好关系,他和弟弟诸葛亮都是因公事相会才见面,公事结束,私下里就不再相见。在出使期间,先去接触他方有实权的臣子,不管有没有个人目的,这都属于正常现象,不足为奇。诸葛瑾这次出使,是在两家已经罢兵,荆州归属已经明确,只是签订一下友好条约加以确认的情况下来到成都的,私下接触一下并无不可,但两人因私不接触,可见两人都是非常谨慎之人。
诸葛瑾早期职务属于文职,可以归于谋士一类,所以对于孙权的言行进行谏止是经常性的事情。但诸葛瑾和他人不同的是,他在和孙权谈话进行劝谏讽喻时,从未有过激烈直露的言词,只是稍微显示风度神采,粗略陈述意旨要义而已,也就是点到为止。即便如此,如果他觉得有不合孙权心意的地方,他就放弃这个内容而转入其他话题,慢慢地再假借其他事情从头开始,用同类事物求得孙权的理解,因此孙权心里的不痛快便消散了。吴郡太守朱治,是东吴高层官员,孙权曾有埋怨他的地方,由于平时都是采取恭敬的态度对待,孙权很难亲自去诘问责备他。但孙权的心里又始终愤愤不平,所以无法排解。诸葛瑾揣摩明白了其中的缘故,但他不敢公开地说出来,就要求他自己用孙权的意思来讯问朱治,于是他就在孙权面前写信,广泛地论述事务的道理,趁机用自己的思想迂回地推测分析孙权的想法。写完信,他呈交给孙权,孙权很高兴,笑着说:“我的思想解开了。颜渊的恩德,是使人更加亲近,难道说的就是这件事?”
朱治是孙权父亲孙坚时期的老臣,和张昭、程普等人同为辅佐孙权的大臣,孙权的那个孝廉还是这个人举荐的,也难怪孙权不好直接责备他。要批评这样一个人,还要使君臣不因此有嫌隙,实在是一件不太好办的事情。但诸葛瑾先说服了孙权,再用自己的意思去表达孙权的意思,也真是让人服了。
孙权还曾责怪校尉殷模,给他定的罪名令人感到意外。群臣有很多人为殷模说话,孙权的怒火更加旺盛,他与众人反复争辩,只有诸葛瑾沉默不语。孙权说:“子瑜为什么独自不开口?”诸葛瑾离开座位说:“我和殷模等人都遭逢所在州府被人推翻、生灵被灭绝的不幸,因而放弃祖坟,扶老携幼,拨开草莽田莱,来归顺圣人教化。在流亡的贱奴中,蒙受养育全生的福分,却不能自我督察砥砺,以报答万分之一的圣德,以至于使殷模辜负了恩惠,自己陷入罪恶之中。我认罪尚且来不及,实在不敢说什么。”孙权听了他的话,也很伤感,就说:“我特地为您赦免他。”
一般人在君主面前替人说情,无非是“罪不至此”、“曾经有功”或者是“让他戴罪立功以观后效”之类的词语,相信上面的那些“群臣”也不过如此,但这些人之所以说服不了孙权,原因也在于此。但诸葛瑾却说这是自己的罪过,是自己的不能“自我督察砥砺”,才使殷模辜负了“圣恩”,因而表面上孙权的伤感,实则是给了孙权足够的面子,所以,孙权反过来给诸葛瑾面子,“特地为您赦免”了殷模。为什么要说是给了孙权足够的面子呢?因为这些人避乱离开了家乡不假,但仅仅是为了生存,去处绝对不止你孙权一家!你孙权收留人家有“圣恩”,人家帮助你开疆拓土也有奉献,孙权说是为诸葛瑾而赦免,也算是最好的借口。还有一层,如果诸葛瑾像其他人一样为殷模开拓,弄不好惹恼了盛怒下的孙权,有可能会惹火烧身。这样一看,诸葛瑾救人的方法,可谓是千古一绝。
诸葛瑾这个谨慎小心的性格,给了孙权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当别人向孙权说诸葛瑾的坏话时,孙权的第一反应就是不相信。
诸葛瑾以绥南将军的身份接替吕蒙兼任南郡太守时,正好赶上刘备率领大军向东讨伐吴国,吴王孙权提出和解。诸葛瑾也给刘备发了封信,说明了利害关系,让刘备认识到因为关羽之死引起的怨恨和汉朝先帝被废哪个更为严重,荆州和天下相比哪个更为重要,依此劝告刘备罢兵。当时有人说诸葛瑾另派亲信与刘备通报消息,孙权说:“我和子瑜有生死不渝的誓言,子瑜不会辜负我,就像我不会辜负子瑜一样。”到孙权成为吴王,诸葛瑾升任为左将军,督察公安,授予符节,封为宛陵侯。
诸葛瑾由于考虑问题全面,掌握事物有分寸,不但为当时的人们所佩服,孙权也很看重他,重大的事情都要征询他的意见,有时候还会就个别问题征询他的意见。孙权称帝后,诸葛瑾被任命为大将军、左都护、兼任豫州牧。
诸葛瑾不仅在国事当中和皇帝面前做事谨慎,在家事和个人生活问题上也是谨慎小心。诸葛瑾去世前留下遗言,不要给他的棺材上油漆,用他平时穿的衣服给他装殓,一应事务均要遵循节俭的原则。他的大儿子诸葛恪当时名声就已经很响亮,孙权也非常器重他,但诸葛瑾常常嫌弃他,说他不是保全家族门风的儿子,并经常为此忧虑。孙权临终前,将诸葛恪指定为首席托孤大臣,他在杀了另一位托孤大臣孙弘后,更是权倾朝野,气焰熏天。另一位顾命大臣孙峻利用他新城战役无功而返的机会,终于将他杀死,几个儿子也先后被杀。诸葛瑾的爵位由二儿子诸葛融继承,并代理军队的职位驻守公安。诸葛恪执政后,升任为奋威将军。诸葛恪征讨淮南期间,授予诸葛融符节,让他率领军队进入沔水一带,来攻击西面的敌军。诸葛恪被诛杀以后,孙峻派将军准备逮捕诸葛融,诸葛融不知道该怎么办,服毒自杀,他的三个儿子全被处死。
诸葛恪才思敏捷,但却缺少他父亲那般谨慎。孙权临终托孤,大司马吕岱对诸葛恪说:“世事多难之际,希望您能每件事考虑十遍。”诸葛恪回答说,古人说“三思而后行,你现在却让我考虑十遍,这明明是说我诸葛恪愚钝了!”诸葛融在外住军期间,若没有战事,不是射猎讲武,就是高会宾朋,还穿锦绣,追求绮丽,完全改变了父亲之风。真不知这个一生谨慎的诸葛瑾,怎么会有这样两个败家的儿子,看来他“儿子不是保家之人”的忧虑,并不是多此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