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江宁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网站!
网站首页>放大镜>>三农之友>>阅览文章
实施“三维”目标 服务“三农”需求

作者: 铜井成教 | 发布时间: 2009/12/21 16:24:25 | 127次浏览

实施“三维”目标

服务“三农”需求

铜井成教

江宁街道铜井成人教育中心校于2003年创建为南京市示范成人教育中心校。学校占地面积4082.5平方米,建筑面积1017平方米,现有7个社区,人口总数30750人,人均受教育年限10.1。我校现有专职教师5人,兼职教师6人。教师人数占辖区总人口比例万分之1.6

2003年以来,在市区教育局和街道办事处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校教育工作者认清形势,克难求进,大胆创新,努力实施社区教育中心提出的“办学社会化、运作市场化、管理科学化”的三维成人教育工作目标,以满足农村、农业、农民的需求,从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成教办学特色。

总结几年来的工作,我们获取了三方面的经验,展现了三方面的亮点,着力解决三方面的问题:

一、在成人教育管理上获取了三方面经验

1、加大宣传力度,求得群众支持

成人教育是民心工程,更是全民工程,是一项全局工作,涉及面广,需要市民共同参与,搞好宣传发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利用标语、宣传栏、宣传册、专题片、演讲等形式重点宣传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教育培训给农民带来利益的现实意义,做到家喻户晓、使得人人参与到成人教育活动中来。

2、赢得领导重视,履行制度职责

几年来,在落实制度上,为了做到常规管理常抓不懈,街道领导高度重视成人教育工作,专门成立了街道成人教育学校董事会和校务委员会,并将成人教育各项目标的完成情况纳入社区、企业负责人的年终考核。街道办每年初专题研究成人教育工作,形成切实可行的计划,下发任务分解表和成人教育培训计划表,并定期召开有关部门负责人参与的协调会议,明确现阶段成人教育的目标,了解任务的落实,督促完成下达的各项指标和任务。街道办在加强对成人教育中心校领导的同时,也加大了资金的投入,不断改进和完善了办学条件。四年来对我校的投入资金累计高达28万元:建造了水泥篮球场、改造了学校大门、翻建了厕所、配置了电脑室……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校容校貌也为之焕然一新。

3、加强队伍建设,规范学校管理

四年来,我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根据成教师资的特点,建立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制度规范管理。定期组织全校教师进行政治和业务学习,做到每月有活动,周周有安排,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每学期根据学校的具体工作,进行细致的任务分工,责任到人,确保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不断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在成人教育进程中展现了三方面亮点

(一)增强了创新意识。

近年来,我校在三个方面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一是经常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把握好社会发展对成人教育的要求,摸准时代发展的脉搏,我们先后编印了《社区教育宣传手册》《社区教育报道集》创造性地开展宣传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二是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不同时期社会对成人教育的需求,不断开发新课程,我们创编了《农民致富读本》《两后生必读》《江宁魂》等社区教育读本;三是不断创新办学模式,有班级授课制、远程网络教育、参观学习等等,满足各种层次社会学员的学习需求。

(二)提升了服务质量。

四年来,我校在“一切为社区服务,为社区服务一切”的思想指导下,针对社区教育对象多样性的特点,力求做到:每年公布学校的教学计划,由学员根据我校提供的学习菜单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对菜单上没有的,但社会成员学习有需求的,增设课程,为他们提供学习机会;由学员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时间;学校培训报名处全年天天有人值班,社会成员随时可以来咨询报名,为社会成员学习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形成“时时学、处处学、学想所学”的学习氛围。

(三)盘活了市场运作。

盘活市场运作是办好成教的关键。成人教育没有固定的生源,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要围绕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设置。因此,我们首先到滨江开发区及街道去了解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及对人才培养需求的要求;其次是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到各基层进行市场调查,倾听各方面对成教的要求;再次到兄弟学校及相关办学单位学习,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设置办学内容和课程。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成人教育已形成了三个系列:

1、教育培训系列

1)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006年三所成人学校合并以后,整合了教育资源,优化了教育结构,实现了资源共享。我们铜井成人教育中心校以各级各类培训为主要任务,充分了发挥我校的资源优势,并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依据农村主产业和支柱产业,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和实用人才培训。培训中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认真计划,努力实施。2003年以来,共开办农村实用技术、致富骨干培训175期,培训1.5万人次。技术推广项目主要有茶叶栽培、奶牛养殖、水产养殖和无公害蔬菜栽培等。通过培训提高了社区农民市场竞争意识和科学种植水平,使社区增效,农民增收,受到了地方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2)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培训随着省级滨江开发区的不断开发,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业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为了农村成人教育学校工作重点。几年来,我校依托滨江开发区的资源优势,与企业单位联合办学,开展了保洁、电子、电工、电焊工、缝纫机工、计算机操作工等各类技能培训,培训人数850多人。经考试合格,学员们都拿到了上岗证或技能等级证书。计算机操作工的培训在我校已形成特色,近一年开班四期,自家教师任课,培训人数达200多人。四年来,经我校培训后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达3181人次,其中就地转移2093人,外地转移308人。200711月,经南京市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小组的考核,我校正式批准为“南京市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

(3)“两后”创业培训。过去的“两后教育”只注重技能技术和社会实践能力,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升学无望后的就业心理需求和压力,也没有为这部分学生提供稳妥可靠的就业途径,所以就形成了为教而教的单一培训模式,学生参加“两后”教育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为此,我校将重点摆在了实现农村新增劳动力充分就业上,提前做好转移培训工作,从源头上堵住了富余劳动力的产生,通过与劳动就业部门的紧密合作,实现“两后”新增劳动力与就业之间的无缝对接,使“两后”教育焕发出生机活力,备受学生亲睐。

2、市民教育系列

1)新市民教育为实现2010年形成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基本框架目标,我校积极配合街道社区教育活动的全面展开,指导各社区市民学校、老年学校、各中小学、幼儿园、街道科协、计生办、工会等相关部门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社区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三有工程”的就业培训,有计生、健康、妇女权益保障知识竞赛,有法制、党建、青少年教育座谈,有建设和谐社区关爱弱势群体的关爱活动等。

2)扫盲教育。在新市民教育的同时,我校仍继续做好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在具体工作中,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密切关注脱盲人员的复盲状况,精心组织,严格管理,注重实际,责任到人,改进扫盲方法,加大扫盲力度,制定了以下具体措施:一是层层发动宣传,加大推动力度;二是建立健全网络,实施包教包学;三是任务分解,责任到人,列入考核。四年共扫除文盲100人,非文盲率达99.95%

3)老年教育我们老年学校办得有声有色。学校与街道、社区(村)、退教协等单位联合举办老年人保健知识讲座、花卉栽培、老年歌舞健身等活动和培训,使老年活动做到制度化、常规化,每月15日开课,老年学员到课率95%以上,真正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为。我校老年学校文体组组织有序,坚持每天活动,既健身又怡情,在江宁区第二届老年文艺汇演中获得了组织奖和表演奖。20073月,我校老年学校被江宁区老龄工作委员会、江宁区教育局、江宁区老龄教育协会评为“合格老龄学校”。

3、学历教育系列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更新,学历高移的需求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为了满足社会青年、村企干部渴望知识的需求,我校有计划的在成人中开展与普通教育相应的中等专业和高等学历教育,主要以成高、大专、本科三个学历层次,以专科为重点,精心打造成人学历教育的平台。我校近三年在读学员其中高中39人,大专117人,本科30人。

三、在成人教育实践中发现了三方面问题

在成人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发现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及教育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难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此,我们正着力解决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问题(一):转变成人教育理念。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师道尊严”,学生是“教化”的产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难得和谐。现代教育理念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审视,成人教育的理念应该是“服务”,以学习者为主体,以学习者为适应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的学习需求为依据,提供尽可能周到细致的服务,使学习成为“一种兴趣、一种工具、一种机制以及一项共同的责任”。

问题(二):转化成人教育目标。传统的教育目标追求的是“同一化”、“规范化”教育,将受教育者培育成“合格”的人才。现代教育应从促进“人的发展”的角度审视,成人教育的目标应追求“民主化”、“个性化”,应该尊重每个学习者对学习的选择权、自主权,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形成自身独特的生存、发展潜力,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特长的人才。

问题(三):转换成人教育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封闭的、僵化的教育模式,难脱教育“禁锢”的框框。现代教育从开放的大教育视野审视,成人教育更应重视职场教育、终身教育,应切合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学习,紧密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习者增长真才实学。

经过几年的努力,虽然成人教育对象得以转向,但农村成人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育模式等方面还存在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角度进行自我审视,应尽快走出传统教育的泥潭,促进社区成员“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完善现代国民终身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