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不起”的现实讽刺与多元治理
作者: 张敬伟 | 发布时间: 2013/4/8 9:36:09 | 215次浏览
“死不起”的现实讽刺与多元治理
张敬伟
清明前后,墓地价格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死不起”、“墓价超房价”的说法再度流传。同时,国家民政部日前表示,将出台《关于加强公益性公墓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保证中低价墓位纳入政府定价和指导价,管理规范中低价墓地。目前各地是否存在中低价墓地?本报记者在上海、广州、西安等地进行了调查。
天价墓地让人感叹“死不起”,不是今日才有的公众慨叹,而是近年来每到清明都会引发的舆论释放。天价墓地的“死不起”与房价高企的“住不起”及物价逐涨的“活不起”,构成了中国当下民生的呐喊主旋。人们听得出,这样的主旋里绝非跳跃着和谐的音符与幸福的和声,而是充满着不满、质疑、自嘲乃至愤慨等等复杂的情绪。这值得有关方面关注,并通过有序的社会治理,来平复民意不平,让现实生活不再被那么多的“不起”滋扰。
活着是美好的,死去是哀伤的,但生生死死是谁都无法摆脱的自然宿命。生者的福祉,无非是衣食住行的小康;死者的归宿,自然是归于泥土的胸怀。然后,在纷扰的市场经济原则下,生生死死都被具象为可用金钱来赎买的标的。如果说,“住不起”的房价高和“活不起”的物价高,还有着现实功利的可谅解因素,但“死不起”的天价墓地,则是对现实民生无尽的嘲讽。
看看党报调查的墓地价格。一二线城市的墓地价格都在数万元以上,豪华墓地的价格甚至在数十乃至超百万元。中低价格墓地,少人问津,因为入手这样的墓地没有面子。就此而论,“死不起”的天价墓地,有市场无序的原因,也有监管孱弱的因素,但也是生活方式异化的结果。
所以,破解“死不起”的民生难题,需要多元治理才行。监管层面,既要通过立法完善,也要保证公益墓地的比例,以确保低价墓位的供应,更要实现监管对整个墓地市场的全流程覆盖;确保公益性墓地和经营性墓地合理化并存,并以政府定价和指导价约束墓地市场的投机炒作。值得一提的是,墓地市场也不妨借鉴房市宏调的经验,通过实名化购墓和购墓信息联网,挤压墓穴投机的市场泡沫。
监管力到位和市场化调节,是抑制天价墓地的主导手段。但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的理性务实,也是消弭“死不起”尴尬的关键因素。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入土为安,不管是大富贵之家还是平民百姓,对于已逝先人,是摆脱不了这种传统观念的。但在土地日渐蹇窘和市场化的现实下,摒弃传统观念,选择水葬、树葬等新型的墓葬方式,也不啻是规避“死不起”的好方式。在此方面,上海广州等地已经做了不少尝试,人们也开始逐步适应。
还有就是,天价墓地的厚葬并不能真正体现对先人的孝道,而是彰显活着的人的虚荣面子。这种浮华的生活方式,不仅推升了土地价格,也扰乱了市场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是“死不起”的直接社会诱因。世风日下的破坏力,让人不敢小觑。因而,生活方式的去奢由俭和返璞归真,是使天价墓地回归正常的社会基础。
让死者心安即刻,让活着的人对死者无愧就行。让“死不起”的民生慨叹消弭,让“活不起”的社会悲哀远离,应是中国现实民生的永恒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