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走出“PM2.5焦虑时代”?
作者: 张平 | 发布时间: 2013/3/13 8:39:07 | 183次浏览
中国如何走出“PM2.5焦虑时代”?
张平
如今PM2.5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几乎入侵了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过节提倡少放鞭炮就与PM2.5有关系,尾气排放和能源战略之争也离不开PM2.5,甚至连烧烤店及中国人的烹饪方式被 批判为增加了PM2.5的浓度,几乎每天都有新话题与PM2.5挂钩。当然其中有一些有反应过度之嫌,但从整个社会来看,公众、媒体、政府都有这样的焦虑情绪,说明了整个社会的保护环境意 识开始增强,是民族的一次大觉醒。
与环境污染有关的新闻前几年也有不少,比如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每次报道过后,公众都热议一番,过阵子也就淡忘了,人们更像一个旁观者。而PM2.5则不同,因为空气无所不 在,空气污染是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问题,由此导致人人都对环保有了切肤之痛。未来可能将有很长一段时间,PM2.5指数会天天伴随着我们的生活,甚至影响生活习惯、社会决策甚至是 文化风俗。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最近几年,我国PM2.5指数呈现恶化的趋势呢?
首先,我们知道,原先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是高消耗、高排放。虽然从中共十四大开始就已经倡导发展方式的转型,只是迄今为止到现在还处于转型之中。其实也存在着两难:一方面随 着GDP基数变大,在民间消费尚不能成为中流砥柱之时,要想继续维持高速经济增长已经步履为难,于是各地只能依赖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来拉动经济,这必然会使得钢铁、水泥这样的高耗能、 高排放产业,而这些产业的蓬勃发展,就会使我们生存的环境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由于资源和环境形势已经恶化到迫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发展方式,而雾霾问题无非是再次告诉我们,时间 已经不多了。
我们似乎在走当年日本的老路。日本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经济起飞,60年代出现环境问题,70年代开始全面治理,80年代重要的环境问题基本得到改善,光化学污染造成的气喘病开始 减少,前后大概历经30年。这也是前车之鉴。目前的状况是,一方面百姓并没有在投资扩张型拉动GDP增长中获得多少利益,另一方面空气环境的加速恶化,让每个老百姓都能切实感受到,所 以难免存在焦虑。所以为了PM2.5的好转,我们的经济结构必须转型,由原来的追求“数量增长”转变到“质量为先”,从原来的“先破坏后治理”转到“爱护环境”中来,唯有如此,我国的 PM2.5指数好转,国民才会不再焦虑。
再者,目前国外的城市大规模建设的很少,而我国很多城市现在正在大兴土木建造商品房,试想一个城市的周边,良田全都改成建设工地,一下有数十个工地集中建造商品房,PM2.5指 数肯定好不起来。虽然,从1998年我国的房地产开始市场化之后,我国经济也出现了大幅增长。但是随着房价的飙升,不仅造成巨大泡沫,又因房地产工地的大量开工,也使得城市居民生存 环境逐渐恶化。其实,如果纯按房产的供需来看,根本不需要建设这么多房产,正是由于投机投资性需性的到来,使得商品房奇缺,开发商争相拿地,然后在营建过程中,PM2.5指数恶化肯定 难以避免,所以新一届政府要对房地产去投资投机化是当务之急。
最后,PM2.5指数恶化与汽车污染有关。一般而言,汽车有三要素:车、油、路。第一是车,我们应该量开节能环保型车,或者干脆少开车,而采取其他(比如地铁)交通工具出行。 第二是油,我国的成品油品质有待提高,也就是说急需“脱硫”。欧洲欧色欧标准的含硫量可能是15个PBM,日本是5个PBM,但是我们还是在35个PBM,这个硫含量在汽油中太高,使得汽车的 三元催化器低效,这样污染物就会大量的从汽车中排放出来。第三是路,路一堵,汽车在路上待的时间长了,原来是10分钟就到家,现在堵了一个小时,那汽车排放的污染物就多了五倍。
所以,要改善PM2.5指数,让人们不再对此担忧,就必须减少汽车对空气的污染。这一方面要提高成品油的品质要求,在成品油品质提升方面,政府、油企、个人都要分担一些费用。另 一方面机关事业单位要减少公务员用车,并且让人们发觉,通过地铁、地面公交出行也很方便,唯有这样,市区内的私车出行额度就会大幅减少。
现在,PM2.5指数已经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说明人们已经开始对环境污染问题格外重视,但是要想使空气质量真正改善,使人们不再为环境污染而焦虑也并非易事,这就需要我国 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城市内外减少大量商品房开工项目,提高成品油品质和转变人们出行观念等诸多方面下手。短期还可能遭遇一些阵痛,但长期来看,唯有如此,中国的PM2.5指数才会好转 ,居住在城市中的市民才能不再为空气质量恶化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