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江宁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网站!
网站首页>显微镜>>百姓茶坊>>阅览文章
不断敲打中国,美国为何乐此不疲

作者: 张志坤 | 发布时间: 2013/2/26 14:34:25 | 150次浏览

不断敲打中国,美国为何乐此不疲

张志坤

  不断向中国发动各种形式的攻击,在政治、经济、文化、战略等各领域用花样繁多的手法轮番敲打中国,这些年来,美国的努力可说是相当扎实、相当到位,对此,国人都有些感觉疲倦、习以为常了,但美国方面还是乐此不疲、依然固我。最新的进展是,美国又在网络领域向中国发起了强大攻势,通过国家报告的形式狠狠地敲打了中国。这不是一次偶然孤立的行动,而很可能是来自美国系列敲打的一个组成部分,按照既往的经验,类似的敲打今后还将层出不穷。这就引出了一个相当有趣的问题:美国为何不断敲打中国而乐此不疲呢?

  当然,对于来自美国的敲打,见诸于中国官方的反映,照例都是大叫大嚷地说,“搞错了,不是那回事”。总要极力为自己辩白撇清,强调自己完全为一无辜的受害之徒,强调美国这样做其实有损于美国的利益,不利于中美关系的大局,也不利于全球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但显然,美国方面对此说辞不屑一顾,从来也不认为有什么不对之处。从逻辑上看这也完全说得过去,美国人是相当实用主义的,如果真的搞错了,真的损于美国的利益,有损于美国所期望、所需要的中美关系,让美国人吃了亏,那么错一次可以,错两次可能,但绝不会发生第三次,美国人会说,“哎呦,我不干了”。长期以来,美国之所以对敲打中国兴趣盎然,笔者以为,大致可能归结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是获得好处。

  经常有中国“专家”、“学者”告诉我们,美国政客之所以要攻击中国,比如大选时罗姆尼对中国的攻讦,是因为美国国内政治的需要。这大概是真的,但可能不应仅仅局限于国内政治,站在世界政治的高度上,美国也需要不断敲打中国,比如希拉里对所谓中国反民主、开历史倒车的指责等,所以,获取政治上的好处,这是美国敲打中国的好处之一。除此之外,还有经济上的好处,在经济上敲打中国,有利于美国保护美国市场,实现制造业再回归,重振美国经济;还有军事上的好处,比如可以加快向台湾出售武器,加大亚太驻军力度,等等。

  二是换来让步。

  敲打对方使之做出相应的让步,这是任何战略博弈都必不可少要上演的剧目。中美关系也不例外,美国不断敲打中国,就是要逼迫中国一让再让,在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战略上与美国更为“合作”,更像一个“负责任大国”,更好地维护“国际秩序”。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人民币汇率问题,尽管中国一直极力辩白声称没有人为压低汇率,但还是在美国的敲打下把人民币的汇率逐步提升了上来,据说几年来提升的幅度已经很大了。

  三是应对乏术。

  这是针对中国姿态而言。尽管中国对来自美国的每一次敲打都有反击,国内舆论还经常炒作出什么“力度空前”、“令人震惊”,什么美国“大惊失色”甚至“呜呜直哭”之类,其实概属子虚乌有。官方也好,主流的“专家”、“学者”也好,经常念叨着“韬光养晦”,即使遭到了别人的敲打,也是能忍则忍、当忍则忍,实在忍无可忍了,必须反击了,也强调须“有理、有力、有节”,意在其中不能明言的关键是“有节”,也就是适可而止罢了。所以,当年的“有理、有力、有节”演绎到现在,还不如说是“装模、做样、有交代”更为贴切。设使中国激烈反击来自美国的敲打,让其每一次都感到剧痛不已、得不偿失,美国人还会乐此不疲吗?美国人照样还会说,“哎呦,我不干了”。

  如此一来,这就不免引出了两个相当严肃的问题:

  一、这是美国的战略策略吗?中国应该采取怎样的对应呢?这是涉及中国对美战略的大问题。

  对于美国的此种行为,在中国历来有三种解读:

  其一,这是美国“焦躁”、“不安”、“不自信”的表现。

  这种解读认为,随着中国的崛起壮大,美国非常担心其全球霸权和统治地位遇到威胁、遭受挑战,因而变得情绪不好、脾气暴躁,不能安定下来,处在莫名的烦恼之中,于是就有了一些不可理喻的举动行为。

  其二,这是美国对华“合作”与“防范”两手中“防范”一手的具体形式。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中美两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合作是主流,但美国对中国还有防范的一手,因为防范中国,所以美国往往就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总是大喊“狼来了”,等等。

  其三,这是美国战略遏制中国的实际步骤。

  持这种观点的人在中国属于草根化的少数。他们认为,“帝国主义忘我之心不死”在今天仍是直接的现实,美国不会满足于仅仅构筑一个对华战略包围圈,也不会满足于仅仅从战略上遏制中国,美国还要依托其强大的战略体系不断发起对中国的攻击,这些攻击将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全面发展,最终不仅要能够“遏制”中国,还要实现“扼杀”或者“扳倒”中国这一最终目标。这是美国国家战略,早已公诸于世,只不过因其太过庞大,所以一些人对之总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原因在于这些人“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此而已。

  不同判断下自然会有不同的对应战略。

  在第一种判断的前提下,相应的战略策略就是主张与美国继续加强互信,深化合作,做好对美国的安抚工作,坚持“中美两国除了合作别无它途”的基本信念,坚持以妥协退让维护中美关系的大局,幻想通过展示温顺柔弱的秉性,换得美国能包容大度,容忍认可中国的和平发展。而中国则要坚定地向美国靠拢,向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及普世价值靠拢,关键的时候要无条件不计代价地与美国站在一起,同舟共济、风雨同舟。

  依据第二种判断,相应的战略策略就是坚持“韬光养晦”一百年不动摇,同时在后面赘上一个“有所作为”了事。对于来自美国的敲打,本着“债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咬”的原则,穷于应付也就是了,反正这些年也这么过来的,再这么过下去也没什么不好,并不认为这样有什么不妥,坚信中国的战略机遇期,坚信时间在中国这一边。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出现了一个相当新颖的观点,见诸于《环球时报》222日题为《中国不必急着当全球政治大国》的文章,该文主张,对于美国针对中国的“防范”,中国可以用只当经济大国的办法来应对,不必相对应地也去“防范”美国,不要搞自己的一套体系,要努力融入现有国际体系,不当什么政治大国、军事大国,即使美国动用政治资源、军事资源对付中国,中国也不去管它,等等。这既是对西方中国是“不完全大国论”的呼应,同时也可说是中美合作主义的最新高论,这一高论把当今中国的地位贬低到日本、印度之下,对中国的政治地位和战略地位做了一次最彻底的否定,其实质是要中国无条件地缴械投降,彻底做挨打不还手的温顺羔羊。

  坚持第三种观点,也就是认为与美国的斗争不可避免,走向崛起的中国必然要与美国展开全面的战略较量,这完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来自美国的敲打,推卸退让是没有出路,也是没有止境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实行坚决而策略的斗争和反击。有关这个问题,笔者在一些文章中已经不厌其烦的说了甚多,在此无需赘述。

  二、这样的敲打将持续多久,是简单重复还是将逐步升级,会怎样地影响中美关系

  对此也有两种不同的判断:

  第一种判断是认为,这是不可持续的。

  持这种判断的人有两个期盼,一是期盼美国经济转好,认为只要美国经济恢复发展,美国重拾自信,不再“焦躁”,不再“不安”,中美关系就能一帆风顺、直挂云帆济沧海了;二是寄希望于远方,比如欧洲或者中东的变化,能促使美国再一次来个战略转向,把全球战略重心从中国身上移开。最近,新任国务卿克里的首访不是亚太而是欧洲和中东,就被中国的一些学者媒体视为重大朕兆,更让他们感到鼓舞的是,奥巴马会见安倍的时候对钓鱼岛只字未提。总之,他们密切关注美国人的一举一动,美国人的每一举措动作无不让他们牵肠挂肚、柔肠百结,他们始终在努力寻找美国可能放过中国的任何一点蛛丝马迹。

  第二种判断认为,这样的敲打不仅将持续发展,今后还将在手段、形式、渠道、领域、力度等各个方面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体现出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美国就是要用看不见的战争代替看得见的战争,用不流血的战争代替流血的战争,进行战略博弈的高端运作。笔者相信,在美国的战略家们看来,在人类当今及今后可预见的历史时期内,没有比搞掉中国还更伟大的战略胜利了,与赢得对中国的胜利,将使一切胜利相形见绌。这样诱人的目标,已经成为美国矢志不移的追求,所以,美国不但继续乐此不疲,而且其兴趣将会越来越昂扬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