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精神与公开制度
作者: 卞元平 | 发布时间: 2013/2/5 0:58:24 | 152次浏览
质疑精神与公开制度
西方教育史上有个经典故事,女主角是马克思的女儿珍妮,有一天她问父亲最喜爱的格言是什么,马克思的回答是:怀疑一切。
正是这种教育理念,让很多西方学生在孩童时代就学会提问,但在国内,很多人从骨子里见不得质疑,稍有不同意见,就会暴跳如雷,甚至恶语相加。
上周,周立波炮轰徐峥事件进一步发酵,周立波对于质疑声音的激烈反应,不仅让双方大量粉丝加入战团,也引来上海政协委员、著名演员吴冕的关注,“无论谁,都应该听得进别人的批评,”吴冕的话主要是针对“娱乐圈”的,但却适合各界人士。最近,网上把批评央视主持人柴静称为“砍柴”,似乎批评柴静者都不安好心,欲以舆论之刀致柴静于死地。但细细看来,质疑声中多是对事不对人,并没有质疑谁就要“打倒”谁的个人恩怨。
其实,无论是知名人士,还是普通大众,都应该习惯在众多溢美论调中有一些质疑的声音,因为质疑不仅是促进个体进步的力量,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上周,安徽祁门县被曝光耗资1亿多元建政务办公楼引发广泛关注和质疑,尽管官方回应称超标部分主要用于便民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等,但仍有热心人士爆料,超标部分没有审批先行开建,且工程耗资巨大。在各方质疑声中,祁门县已暂停办公用房的前期建设,质疑的力量让违规者“悬崖勒马”。
在质疑声中,我们听到最多的是对公共事务的争论,因为每一件公共事务都与整个社会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这种质疑的分量显然更重。上周,最给力的质疑无疑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他的一句“大气污染比非典可怕得多”,将雾霾污染事件推向另一个高潮。相对于普通公众的质疑,专家学者的别样论调,可信度和接受度自然高出许多,就在钟南山“发声”几天之后,交警、清洁工、建筑工成为这种质疑的第一批受益者,口罩成为这些户外工作者的标准配备。
当前,质疑者并不好当,因为动辄会被扣上动机不纯的帽子,这就需要质疑者有足够的勇气,上周,广东省政协委员孟浩蓄着一大把胡子出现在广东省政协会上,原因是去年对政府一份文件的质疑,去年1月12日,广东省政协第十届第五次会议的自由发言现场,他曾说过:政府《印发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一天不公布,我就一天不刮胡子了!”如今,孟浩的胡子已经成为质疑者的醒目符号。
有专家就表示,如果想让孟浩早点刮掉胡子,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进行到底是唯一的办法,的确,质疑者都明白,质疑只是开始,公开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