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福利房横行是市场大倒退
作者: 叶檀 | 发布时间: 2013/1/31 21:00:40 | 119次浏览
特殊福利房横行是市场大倒退
叶檀
用福利房的方式为公务员、央企职工构建住房保障,是市场化与保障机制的双重倒退。
在
铁道部因单位福利房受到诸多攻击,铁道部只是特殊福利房体制的缩影,各级公务员、国企、大学,无不充斥着特殊福利房的身影。
在2011年博鳌房地产论坛上,任志强声称,如果按照十一五规划土地供应情况,北京大概有73%土地被一些单位使用了。如果把这73%土地平均在所有土地价、房价中,北京房价每平米大概不到8000多元。
住房领域普通市场与权贵市场双轨制,再次大发作。
年轻的低级公务员确实购房困难。买房难,蔓延到政府部门与国企单位,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住房制度改革办公室进行的关于“在京中央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住宅保障和需求水平调查和研究”报告显示,在京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无自有住房户的比例为21.1%,且主要集中在处级以下级别的公务员中。大多数公务员尤其是副处级以下的公务员的收入不足以支付北京市商品房房价。上述住房困难的部委公务员中,绝大多数又不符合北京市购买市属经济适用房的条件而无法购买。根据2008年的一项调查,当年购买了北京市的经济适用房人群中,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只占0.4%。大学年轻教师、央企新员工,面临同样的困难,这是面对高房价的公司、机构的共同难题。
政策制订者面对高房价,有两种解决办法,常规的市场办法是紧缩货币、增加保障房供应,而传统计划经济的行政办则是,各单位自谋出路自建低价房,让就业者回归为单位人。
目前单位福利房的大规模回归,有可能引发中国市场经济的大倒退。
土地定价被扭曲,中国土地国有化后进入市场定价,如北京等城市70%以上的土地进入单位福利房,土地定价必然畸高不下。
央企、政府、大学等有地方无偿划拨或者低价输送的土地,其他市场化企业则无此福利。公务员表面收入不高,隐性福利大幅上升,他们以低风险、不低的工资,却获得远高于民企的社会地位。将有更多的年轻人进入政府与国企,在私企工作的年轻人只能通过高价市场,或者通过政府的住房保障拥有住房,劳动力回归到单位人,与改革之初没的区别,中国经济的劳动力市场化进程从根基上受到重创。年轻人报考公务员、进入国企寻求未来保障有增无减,整个社会的创业、创新气氛大大下降。
特殊福利房不利于建立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政策由公务员制订,如果制订福利房政策的公务员拥有特殊福利房时,同时退休之后拥有令人艳羡的退休金,很难相信,他们会抛弃自身利益与偏见,建立公平的福利机制。退休福利已经激起群情汹涌,现在增加福利房机制,加剧了未来改革的难度,此举绝不会为市场化寻找到喘息的空间,反而将更多、更难的改革留给了后人。理性人理论,设想得利者会固守自己的利益,还会扩大自己的利益,因此,未来国企与政府的改革将更趋艰难。国资委曾经提出让未经认定的央企退出房地产市场,事实刚好相反,中国房地产已经基本被央企控制。
部分央企把垄断红利变成了职工福利房。2009年,中石油斥资20.6亿元团购北京市朝阳区"太阳星城"8栋住宅楼和2栋商用楼,外加2个地下停车场。2011年5月,国家审计署公告显示,在17家资源垄断型央企的财务审计结果中,发现了超发住房补贴、垫付住房集资款等诸多涉及部门住房福利的违规违纪问题。其中,三峡集团2007年曾为职工购买经济适用房垫款2.25亿元。
这是集权与垄断的利益链条,从垄断红利、高福利,到更多更好的劳动力选择权,到更多的资源配置权,到央企统领经济,最终,市场基础被连根拔起。
虽然有《关于制止违规集资合作建房的通知》,虽然有《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虽然有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对于单位集资建房等福利房的范围、适用人群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但在信息混乱、管理成本居高不下、一套福利房红利可能等于半辈子收入的诱惑下,上述政策千疮百孔。事实上,允许单位福利房存在本身,就是对市场与公平保障的背叛。
有更市场化、更公平的办法,解决公务员、央企职工的住房难题,让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央企进入社会保障房体系,可收一箭三雕之效。
第一,政策的现在或者未来制订者,对高房价等社会疾苦感同身受;第二,与普通人一样,对买不起房的公务员进行实物或者货币补贴,建立公平的薪酬体制才有指望;第三,保障房公开透明,是防止保障房腐败的杀菌剂。
上海等地已经有很好的保障房体系,兼顾各阶层的需要,如建立多层次的保障房通道,从公租房到高级经济适用房,使低收入阶层与夹心层均有适合的保障房层级。同时,对于经济适用房,政府拥有优先回购权,将经济适用房的腐败降至最低;公务员进入保障房体系后,接受有关方面的资产调查,这是养成公务员财产公开心态的前提。通过上述保障体系可以发现,社会对保障房的需求没有想像中大,对真正困难群体进行了准确的甄别。
2009年12月,时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的贺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副部级官员,靠工资自己也买不起房子。在2012年两会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贺铿表示,靠工资,还是买不起房。
这是煽情,还是同情?
有诸多官员曾经表示,房价过高,买不起房,人们并未认同他们的亲民,反而勾起了体制内外保障不同的旧痛,官员们一方面不改目前的福利房体制,一方面张嘴就是同情民生,只会在民生的伤口上撒盐,让普通无高福利者的愤怒更旺。他们只有两个选择,或者改变目前的福利房体制,或者闭嘴。
中国选择市场之路,但常常以传统的计划思维颠覆市场,如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让国企高烧不退,如福利房解决公务员住房难让不公平的福利制度吞噬公平市场。既然选择市场,除了嘴上高调,最重要的是,让行动呼应自己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