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水养鱼”的学问
作者: 卞元平 | 发布时间: 2013/1/23 13:48:44 | 107次浏览
“放水养鱼”的学问
中南大学最近推出一系列改革新措施,引发了广泛讨论。其中有这样一条:新上岗青年教师8年内无需承担教学任务,专心科研,中途只考核一次,8年后验收成果,如果届时不能晋升教授或副教授则要么转岗、要么离职。
有人问校长张尧学院士:8年自由探索,时间是不是太长了?张校长回答:不把水放足,鱼儿怎么可能游得欢?又问:“非升即转、非升即走”的要求是不是太严了?答曰:不把龙门筑得足够高,鱼儿哪有动力要长壮?
一番对答,勾起对“放水养鱼”的重新思考。
回顾30多年改革,“放水养鱼”一直是条重要经验。联产承包,国企松绑,减轻税负,降低社会组织准入门槛……这些改革措施通过营造宽松环境增添活力、激发动力,催生出发展的活力。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老经验遇到了新情况。有些地方也提放水养鱼,但放水不放足、放水不放心,三天一考核、五天一检查,资源配置跟在频繁的考核后面挤牙膏,弄得鱼儿们渴不死也游不动,精神高度紧张,更不要说有心思去跃龙门。也有的只顾放水,不管养鱼,只顾争取资源,不问产出效益,饱食无忧的鱼儿终日逍遥自在,早已没有龙门一跃的精气神。
放水养鱼既不是填鸭灌食,也不是无所作为,在制度设计时就应该兼顾目标与条件、结果和过程。只有以“把龙门筑高,将水放到位”的系统观精心谋划,才能让鱼儿游得欢、长得壮、跳得高,实现微观与宏观、个体与整体的双赢。
说到这里,不妨再来看中南大学另一项放权改革。学校将财权、人事权、职称评定权等充分下放到二级学院,又对全员参与、民主治校做了不少制度安排,各种教授自治组织积极发挥作用,无形中推动了教育去行政化的进程,也防止了“谁有权就把资源往自己口袋里装”。这种放水养鱼,既是水养鱼,也是鱼养水,权力协调机制的优化,构建起一个水质优良、鱼儿欢畅的生态环境。
两个案例,给人启发,令人深思。随着改革进入精细化阶段,鱼的心理预期在提高,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要求也在提高,“养鱼”不再只是开闸放水那样简单。如何制定科学人性、责权对等的管理规则,如何走出“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实现整体利益的最优,成为现阶段改革发展必须直面的新课题。
在诸多“两难”问题凸显的今天,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权重差异,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分野,已不像过去那样清晰鲜明。很多情况下都需要我们从全局高度、以系统思维重新审视问题的各个环节,发挥辨证施治的创新智慧。从这样的角度,我们对“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的要求,有了更具体真切的理解。
有个寓言故事讲,师傅给两个徒弟每人一桶水、一桶鱼,让他们挑到山下的鱼池。师兄二话没说,挑起担子就跑,跑到半路鱼就死光了。师弟把鱼和水均匀分到两只桶里再上路,走得不慌不忙,步履轻松。
现实生活里,你是师弟呢,还是师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