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释公众疑惑和铁路救赎的春运票公开
作者: 张敬伟 | 发布时间: 2013/1/22 8:59:03 | 175次浏览
缓释公众疑惑和铁路救赎的春运票公开
张敬伟
19日,两名北京律师向铁道部邮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书》,申请公开今年春运期间的可售票总数等。目前,铁道部对此暂无回应。(20日《新京报》)
两位律师向铁道部申请春运期间可售票公开,在春运时刻很惹人注目。两位律师的公开申请,具有为民代言的意味,要想买一张火车票,简直是太难了。铁道部门,有责任给人们一个答案。
每年春运,铁路部门就成为民意和舆论的怨府。这并不奇怪,春运买票难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一票难求、滞留外地或买了站票忍受车厢拥堵煎熬,每种情形都让乘客难以忍受,从而把怨气撒向铁路部门。并和铁路部门的垄断、腐败案件相联系,从而给其送上了一个不雅的名字“铁老大”。
作为责任主体,铁路部门为舆论问责和民意考问,逻辑上没有任何问题。其实,铁路部门这些年也做了不少努力,如听取公众意见实行购票实名制,延伸购票途径形成网络、电话、代售点和铁路站台等多维购票管道,延长预售票期限,增加普客、动车和高铁临时车次,有些地方甚至为集中出行的农民工开行回家专列等。
可购票情况依然不尽如人意,铁路售票点长队依然但还是买不上票,购票电话总是忙音占线,购票网站陷入瘫痪…有人为了购票,竟然利用技术手段搞出了抢票插件。这种技术作弊,造成了票源的更加紧张。
购票难的问题还在,公众不满还在发酵,显见铁路部门并未找准解决问题的要害,也未能缓释公众的怨气。两位律师的公开申请,要求铁路部门公开春运可售总票数,尤其是否存在预留火车票等。如果铁路部门能够如实按照两位律师的公开给出正解,也许未必能够化解乘客一票难求的尴尬,却能求得舆论的理解和公众的谅解,大大缓解铁路部门面临的民意压力。
按照1月9日铁道部运输局有关负责人提供的数据,今年春运40天,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22450万人次,增长4.6%,日均561万人次,高峰日695万人次左右。其中,日均发售车票590万张,其中互联网占30%。照此,按照简单的算术运算,今年春运总票数应是23600万张(590万张*40),其中互联网7080万张。按照铁道部预计的发送旅客总数和预售票总量,今年春运应该不存在买不上票的情况。当然,这只是人票量化的理想化状态,由于中间存在出行高峰和低潮,也就存在着购票的难与易。
但不得不说,这属于技术层面的难购票。对这样的购票难,乘客只能自认运气不佳。
公众所关心的,也就是两位律师申请春运预售总票数的重点,是预留票的比例。预留票的存在,减少了投放票的总量,票源量的减少,是构成乘客购票难的主因。关键是,预留票的存在,预留给谁,让人有预留特权联想。可见,春运总票数要公开,但意义不大,预留票的公开,才至关重要。
如果这次铁道部门能够把预留票的比例、发放程序公开,预留票发售给哪些人也很容易搞清楚。阳光普照下的预留票公开,也许根本解决不了一票难求的春运难题,但会化解郁结公众心中很久的悬疑。自然,也极可能让铁路部门感到很难堪和很难看,但公众少了疑窦,即使铁路部门脸面挂不住了也值。
何况,知耻才能改进工作,铁路部门亟须沉勇之气,郑重对待这次律师申请的信息公开。公共行政之下,权力不可能预留任何晦暗的死角,权力执行也不能有丝毫的特权预留。公民社会情景之下,公众的监督也会在权利意识之下毫不留情,而这种权利的倒逼,也促使铁路部门实现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