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江宁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网站!
网站首页>广角镜>>民生党建>>阅览文章
领导不在,作风难改?

作者: 卞元平 | 发布时间: 2013/1/16 9:18:13 | 330次浏览

领导不在,作风难改?

一直以来,一些地方和部门借会议之名,行游山玩水之实,看的是5A景区,住的是星级宾馆,时间很长,开会很短,花费不菲。对这种“游玩会议”,群众反映强烈,成为改作风过程中亟待整顿的问题。

这正是:

好山好水看不厌,

务虚开会务实玩。

四面江山来眼底,

万家忧乐抛云天。

领导不在,作风难改?

“领导生病了”、“领导关机了”、“领导负责,我不知道”……河南兰考7名孤儿火灾遇难事件发生已经5天,本报记者向民政部提出采访申请,却碰上了各种“踢皮球”,十几通电话找不到负责领导。

“上面决心大,下面不落实,改不了顽疾。”中央力倡改进作风,各地也都出了实招,但从昂贵的务虚会到千篇一律的官网回复,群众也有担心:改进会不会变成“一阵风”,吹一吹就走了,掉入“改过来又改回去”的周期律。

的确,一些人不是照章办事,而是照“长”办事,难免形成阻碍政令下达的“肠梗阻”。没有明确指示的事先看一看,上头可能为难的事先挡一挡,成为很多人办事的潜规则。这种常年积累的惯性和文化本身,正是最应该转的作风。

从记者“找不到领导”的遭遇也可以看出,公众对作风建设周期律的疑惑,来自于“人治”判断:再好的政策,也得要人来好好执行。转作风不是简单的顶层制度,也不是空洞地喊喊口号,在具体执行中,会遇到官场习惯、社会风气、传统积习等种种阻碍。仅仅停留在管住“吃点喝点拿点花点”的层次上,肯定不够,而是需要写一篇思想改进的大文章。

“领导不在”,也提出了更多改作风的难题:上下级关系总是存在,如何在考察、汇报、接待中避免被互相“绑架”?潜规则积习难改,如何避免掉入“法不责众”的困局?传统礼仪文化濡染,如何划清奢侈浪费和正常消费的标准和界限?推动作风转变不仅是思想问题,也是技术问题,需要思考制度化的设计。

最反感的官话套话

一些单位认官不认人,就算采访函发过去,也大都是不理不睬的,这也暴露了国情体制的问题,需要改革啊!

现在一些部门给百姓的感觉一个字是“钱”,两个字是“拿钱”,三个字是“快拿钱”,四个字是“拿钱来呀”,五个字是“拿钱不办事”,六个字是“有钱就乱办事”。

调查取证,确实需要时间,具体问责也得等事实调查清楚才行,接受采访只是处理事件的原则与态度。拒绝接受采访,或者“假大空”式的官话套话回答,或者仅为应付媒体而说的“熄火话”没有任何意义。坦诚相待,让媒体把事情真相及时准确报道出来才是正途!

兰考事故情况通报里通篇套话,什么“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现场指挥”、“积极、及时、立即、确保”!这哪是在真真正正地处理事故?!为孩子们鸣哀!

微博时代,一些官话语言可以被套住、被压制、扭曲和改变,但为民谋利的承诺却是改变不了的。转变观念,真正为人民服务吧,建设服务型政府不会是套话吧?

本报记者的采访“受挫”,引来我们关于转作风的思考,也提出了改进作风上的一些难题。

在作风问题上,我们党有好传统,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理应得到赓续。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都很重视干部作风问题,制定了不少规定。但作风问题仍然久转难变,庸懒散贪奢依然不绝,甚至出现“有何大惊小怪”这样的想法。

改进作风,我们有哪些应该继承、发扬的红色传统?转变作风,为什么常常是抓一阵后又重吹旧风?此次,新一届中央领导率先垂范并制定刚性约束,我们还有什么办法使改进作风彻底告别“一阵风”?

欢迎大家围绕上述问题分析评论、建言献策,找出病灶、开出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