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江宁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网站!
网站首页>哈哈镜>>人生百态>>阅览文章
爱心义卖遭哄抢,社会需反思

作者: 卞元平 | 发布时间: 2013/1/14 1:18:47 | 289次浏览

爱心义卖遭哄抢,社会需反思

  河南郑州某网店店主拿出5万多元衣物进行义卖,帮助一对双胞胎女童到北京进行脑瘫手术筹集善款。令她没想到的是,当天上午一开门,这些衣服便遭到哄抢,一些顾客抱着一堆衣服,只在捐款箱中投下10元、20元,有的只投下几个1元的硬币……

  正所谓,一场义卖,看尽百态。有人把义卖当作一次爱心捐款,也有人把活动视为“占大便宜”的良机,还有人“合情合理”地将义卖规则利用到极致,按他们的话说就是,“不拿白不拿”。其实,这样的情形不止一次上演过。以去年为例,9月,山东济南一间无人看守的“自助爱心义卖屋”,义卖商品竟被偷光,自助投币箱被撬;12月,有30个国家驻穗总领事馆参加的广东省首届国际慈善义卖活动,竟收到5000元假币……

  网友的爱心义卖活动,传递着社会大众对这对双胞胎女童的真诚祝福和真情扶助,这种正能量需要全社会精心呵护。我们要深刻反思,是什么导致了一些人见利忘义,捡了蝇头小利这粒“小芝麻”,却丢了高尚心灵这个“大西瓜”?

  美国公共政策学者、非营利组织研究专家赛拉蒙,曾经针对民间慈善的局限性,提出了著名的“志愿失灵”的概念。这个概念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客观上,由于义工服务工作常常由有爱心的自愿人士担任,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组织绩效和服务质量;主观上,由于人的思维不确定性,在不需要付出代价利益的时候,人性的贪欲往往会占上风,不可避免地会作出一些与平时表现迥异的行为。

  郑州这次爱心义卖遭哄抢,也是一次“爱心失灵”:举办方更多考虑的是人们应当捧着一颗爱心前来,甚至畅想活动的火爆场面,却疏于组织策划和应急之策。我们不能把那些哄抢者的行为都归结为人心不古,相信在平常爱心捐助活动中,在没有哄抢效应的带动“示范”下,他们是不会作出这些举动的;即便是作出了,事后可能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懊悔。

  屡屡出现的“爱心失灵”现象,打破了传统的“志愿主义神话”,但从另一个侧面提示着我们,对民间慈善活动要给予更为理性的认识。要让义卖的爱心换来完美的结局,只有爱的激情和奉献是远远不够的。爱心不设防,难免被蒙尘。促进全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非政府组织和义工群体的广泛参与,但也更需要专业的组织、策划以及媒体力量的支持。这样才能使这项阳光的事业更为阳光,大众的爱心也才得以充分展示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