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型之路将由“四元”到“四化”
作者: 胡鞍钢 | 发布时间: 2013/1/6 8:59:46 | 137次浏览
中国转型之路将由“四元”到“四化”
胡鞍钢
中新社北京1月3日电 (记者 孙自法)未来中国的经济社会转型之路,将由农业部门、乡镇企业部门、城镇正规部门与城镇非正规部门组成的“四元”结构,朝“四化”方向发展,即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民工市民化、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2013年新年接受记者采访时作上述表示。他说,特殊国情使中国经历一条独特的工业化与城市化道路。
一是从1840年起,随着资本主义入侵,几千年的传统农业社会开始解体,历经100多年逐渐形成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二是1949年之后,新中国在极低水平条件下发动国家工业化,建立计划经济体制,采取限制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进一步强化城乡二元结构;三是1978-1991年,伴随农村改革和农村工业化(乡镇企业)兴起,城乡二元结构基本格局被打破并逐步转向三元结构——农业部门、乡镇企业部门、城镇正规部门;四是1992年之后,私营、个体经济快速发展,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城镇非正规经济和就业出现爆炸性增长,迅速形成中国特有的四元结构,包括农业部门、乡镇企业部门、城镇正规部门与城镇非正规部门。
胡鞍钢认为,中国四元经济社会结构未来演变的基本方向,就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四化”,即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民工市民化、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不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业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业劳动力人数明显减少。
——农村工业化。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村工业化国家,乡镇企业也是国民经济和工业、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乡镇企业在筹资、技术条件等方面临较大压力。这既要帮助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又要推动生产要素不断积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农民工市民化。国家要继续鼓励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进城务工就学,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负责提供就业援助、技能培训、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使他们能够平等享受公共服务,在劳动报酬、劳动时间、法定假日和安全保护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
——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这“四化”的实现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破解“中国难题”的重大社会创新和社会实践。胡鞍钢表示,只有不断增加和强化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健康公平、社会公平、社会保障、基本住房保障等社会主义因素,才能真正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