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管“闯黄灯”有助于矫治不良驾车习惯
作者: 张敬伟 | 发布时间: 2013/1/5 9:25:06 | 358次浏览
严管“闯黄灯”有助于矫治不良驾车习惯
张敬伟
1月2日,公安部交管局回应“闯黄灯扣6分”被指易致惯性追尾时表示,只要驾驶人注意力集中、与前车保持安全车距可以避免追尾。公安部称从新交规实施首日显现出规范驾驶行为、增强安 全意识、预防交通事故的积极效果,因违反交通信号导致的交通事故大幅下降。(1月3日《新京报》)
最严新交规开始实施,最让驾车族恼火的是“闯黄灯扣6分”。并由此引发了全民大讨论,交管部门、专家学者和驾车族都有话要说。无论好或坏的“法”,都必须经过实践和民意的洗礼,这 种多维的博弈契合了多元时代的特点,是社会进步。
黄灯是中国人胡汝鼎发明的,这是中国给予世界城市交通的贡献。设置黄灯,无非是在“绿灯行”和“红灯停”之间起到安全提示的缓冲,警示车辆与行人注意安全。但是,由于这一缓冲的 时间节点不好掌握,尤其在全球城市一片堵的尴尬下,黄灯的管理尴尬也由此产生。但从世界惯例观之,“闯黄灯”也介于罚与不罚之间,中国的“闯黄灯”罚则基本是合理的。
笔者忝为有车一族,驾车经验是,若注意力集中,提前降低车速,不闯黄灯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至于车友们列举的时速30公里停车距离需25米,急刹车导致追尾,或调侃不符合牛顿定律云云 ,不过是为“闯黄灯”驾车习惯寻找借口而已。众所周知,中国不仅有“中国式过马路”,也有“中国式闯黄灯”。尤其是在设置倒计时信号灯路口,遇到绿灯快要归零时,司机们往往都是 一脚油门快些通过,基本上是把黄灯当作绿灯用的。
严罚“闯黄灯”,就是要矫正司机的不良习惯,高度注意信号灯的指示作用,提前降低车速,增强司机的道路安全意识。从公安部交管部门释放的信息看,最严新交规实施后,全国因违反交 通信号导致的交通事故大幅下降。
在喧嚣的争议中,发出呐喊与不平的主要是车主们。而车主们的不平,还是因为不习惯和不方便,难以刹车也好,追尾也罢,还是原有驾车习惯的惯性所致。其实,法治本身就是他律和约束 ,就是用强制性的紧箍,倒逼人们自律,从而走上符合法治的正途轨道上来。当“闯黄灯”成为中国司机的惯性行为,严罚治理就有了法治理性。因而无论从立法层面,还是从治理层面,还 是罚则涉及,应该说都没有问题。
问题在于,最严交管法的严苛涉及或修订,缺乏足够的民意问询,也没有经过严密的技术性测试,如原有的交通信号系统是否符合新的执法实践等等。立法设计或修订,若少了多维的民意参 与,立法的普适性内涵就打了折扣,程序上也存在着瑕疵。立法高效和执法公平也就难以均衡。若少了技术上的测试,严法就容易变成严罚,从而激起公众对法的逆反,法治效果就难以达到 。
现实是,最严交管法已经实施,即使存在先天瑕疵,司机们也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尤其是“闯黄灯扣6分”,就是要通过“扣分”来警示和矫正不良驾驶习惯。要么改习惯,要么受罚,别无选 择。
当然,不管是司机们发牢骚还是专家们的理性评议,也并非没有意义,而是对立法与执法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提醒立法者注意立法程序的严整性,二是警示执法者关注执法过程中的现实 复杂性,三是警醒最严交管法注意严法与严罚的平衡,四是要从技术层面对现有交通信号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如设置绿灯倒计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