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江宁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网站!
网站首页>望远镜>>社教论坛>>阅览文章
善款发霉让中国慈善蒙羞

作者: 张敬伟 | 发布时间: 2012/12/28 9:10:36 | 375次浏览

善款发霉让中国慈善蒙羞

张敬伟

  昨日,网爆成都市“红十字会”(下称“红会”)在汶川地震后设立的募捐箱善款,因多年未取,导致箱内纸币长出白毛。据当时出资制造募捐箱的公司负责人表示,原本应放在公共场所的募捐箱,有些被严重损耗,甚至被盗,最后超过500台募捐箱被弃于仓库。成都市红会对此事未予以回应。(26日《新京报》)

  真是让人无言。汶川地震已经过去4个年头,当年的善款竟然搁置于斑驳破旧的募捐箱内无人问津,而且里面的善款已经烂掉发霉。经过红会查点,发票验证,这笔发霉的善款共计6116元。虽然善款不多,但是问题不少,最起码是善款专用的目的没有达到,辜负了慈善人士的善意,甚至可以说亵渎了人们的爱心。更主要的是,在震灾急迫之时,这6116元是救灾和救命钱,那时送到灾民手里是雪中送炭。现在拿出来,发霉的善款,就是讽刺的符号和问责的线索,直逼当地红会责任缺失的硬伤,让红会蒙羞,让公众充满怨气。

  红会之问题之丑闻,近年来不断为舆论揭出来。自红会始,中国慈善也拉开了潘多拉魔盒,向来不为人关注的慈善组织,纷纷曝露出令人惊诧莫名的负面新闻。这些准官方的慈善组织,长期以来秉承体制内生存的惯性法则,不仅言行不谨,而且并未将慈善事业当成公共善举去落实,而是将此视为饭碗乃至市场经营主体。因此,这些慈善组织的内控管理紊乱,财务记账错讹,最关键是缺乏有效的制度运行和公共监督。

  而近年来一连串的不幸天灾(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云南地震)等,将这些慈善组织的问题揭了老底。更兼娱乐多元表达空间的开放,一些讳莫如深的娱乐桥段也为慈善组织的形象抹了黑。在此社会观感下,慈善组织失去了社会公信力,人们开始对激情募捐和劝捐活动产生反感,有些慈善大鳄宁愿耗费心力将善款亲自送到灾民手上。慈善组织的整体沦丧,激活了红会等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并向公众开放捐款信息查询系统。这种些微的进步,恰恰是公众舆论倒逼的结果。尽管如此,还是出现了“儿慈会”会计记账“小数点”记错的低级错误。

  本次善款发霉事件,让社会形象刚刚有所好转的红会再次蒙羞。不管红会和募捐箱制造者存在着怎样的合同纠纷,也不管市场责任在谁。但有一点亟需厘清,只要社会上有了募捐箱,而且和红会有关,红会就要负责到底,即使清查捐款箱,将善款用到慈善的“刀刃上”,而且还必须给予捐款人一个“收到”的答复。

  现实就是那么的吊诡,事实就是如此的不堪。发霉的善款,霉掉的不仅是公众的大爱善心,也霉掉了红会的责任良心。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从发霉的善款到小数点失误,红会和儿慈会恰恰缺乏的是对公共慈善应有的虔敬态度和播撒爱心的情怀细节。这样的慈善组织让公众无法相信也不敢信任。发霉的善款让中国慈善蒙羞,错位的小数点让中国慈善羞赧,带给舆论的是无尽的怨气。

  人们所怨者,自然是对慈善组织有失专业水准和职业操守的弱智失误,因为这是不合常理逻辑的事实,稍有常识的人都不能原谅善款发霉这样的事件发生。但公众更无法忍受的,是慈善组织对公众爱心的轻亵,是善款发霉事件曝光后慈善组织缄默以对的态度。红会的不回应和之前“儿慈会”的辩驳,都在演绎着慈善机关以不变应万变的危机公关策略,以文过饰非的应付来冲淡舆论的问责和民意的呐喊。这是一种鸵鸟策略的功利运用,因而给人的感觉是不真诚。不真诚的危机公关,只是导致民意更笃定的不信任,也只能使慈善组织陷入更大的舆论危机中。

  行走在路上的中国慈善,并不缺少善款来源,缺的是负责任和有爱心的慈善组织。像红会这样具有体制背景的慈善组织,却不能起到正面的典型示范效应,正在兴起的民间慈善也会因之而误入歧途,中国慈善将面临着体制内系统化的全面尴尬。

  慈善组织可以不专业,但不可以不透明,更不可以不负责任,这是公众对中国慈善组织最基本的素质要求。谁让善款发霉,民意就让谁触霉头,自下而上的倒逼力量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治理最良性的推进器。

  红会,当为之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