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亏空可忧不可怕
作者: 张敬伟 | 发布时间: 2012/12/20 15:14:53 | 195次浏览
养老金亏空可忧不可怕
张敬伟
12月17日,社科院发布报告称,2011年养老金收不抵支的省份有14个,收支缺口达到767亿元,个人账户空账额继2007年突破万亿大关后,再次突破2万亿元。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表示,建议划拨央企利润来弥补养老金缺口,争取到2020年做实个人账户。(18日《京华时报》)
养老金亏空问题,一直是社会热点话题。听上去,关于亿万众生的“活命钱”亏空相当可怕,原因在于:一是人们对现实的养老境况不满意对未来的老有所养充满忧虑;二是在法治不健全的社会现实下担忧养老金被挪用;三是担忧养老金被投入收益难得保证的资本市场;四是公众在多元社会震荡期敏感情绪的自然释放。其实,中国的养老金亏空可忧但并不可怕。
中国社保制度依然在路上,社保制度启动晚,之前老职工不用缴纳养老金,而且也不覆盖到农村。因此,中国的养老金统筹就存在着一个时间差。此外,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和几个周期的通胀影响,现在的养老金支付大大提高。交付少支付多,这之间也存在着养老金的亏空。此外,还有养老金统筹存在着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异,这些因素一方面造成了不同地区亏空量化上的区别,而且导致了城乡社保内涵质的不同。全国城市只有北京一地“及格”绝非偶然。
从中国社保制度的完善和全覆盖观之,现阶段养老金亏空不仅不是坏事,而是一件好事。这不仅意味着中国社保制度处于动态的改革中,而且验证着现实的养老金支付在增加。透过这种亏空现象,更能让决策者和普罗大众意识到,老的社保制度的缺位与新的社保制度的构建之间的鸿沟,须用实实在在的改革来填平。因此,养老金亏空的现实之忧,倒逼决策者的改革实践,而普罗大众亦可从中收获改革红利。
近年来的养老金亏空,经过舆论的多回合发酵,对民众已经形成危机意识,对政府亦起到了棒喝效应。近忧才能激活决策者的深谋远虑。由此而论,去年以来证监会领导一直倡导的让养老金入市,固然引发了公众对证监会“打救命钱主意”、“动养老钱蛋糕”的担忧,但也证明了一个事实,养老金目前购买国债、银行存款等传统的理财方式,根本无法实现增值保值,反而会被通胀拖累而贬值。
当然,中国股市的反常是另一回事。如果股市平稳发展,养老金入市其实不失为一种理性的符合市场规则的理财手段。若没有证监会的觊觎,公众的担忧,舆论的启蒙,人们自然不会晓得养老金亏空引发的从经济到政治到社会到民生的连锁延烧作用。
对养老金亏空的舆论之忧与民意之忧,亦倒逼国家加快社保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促使决策者想方设法补缺亏空漏洞,而且利用政策更新来避免产生新的亏空。从目前的情势看,国家不仅有财力的丰裕保障,而且还存在很多的政策补漏及养老金增值空间,因此养老金亏空一点都不可怕。
从国家综合实力言,当前我国养老金储备规模占GDP总量比例仅为2%。按照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的说法,养老金储备占GDP的比例最高的是挪威,为83%左右,日本是25%,美国是15%。如果中国养老金储备占比GDP从2%提高到7%,以2012年GDP总量40万亿(上半年GDP为20.44万亿),即可解决2万亿的亏空。若提高至美国和日本的水平,中国养老金在填满现有2万亿亏空后,还有相当的多余资金。像欧美和日本国家那样用国富反哺民生,中国的养老金亏空就不是问题了。
何况,我们还有收入分配改革、养老金突破城乡地区围城改革、央企红利反哺养老金改革、完善资本市场提高养老金增值改革、退休延期制度改革等多项措施,这些综合叠加的红利亦可破解养老金亏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