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江宁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网站!
网站首页>广角镜>>民生党建>>阅览文章
中国经济如何实实在在增长?

作者: 张敬伟 | 发布时间: 2012/12/18 9:36:09 | 219次浏览

中国经济如何实实在在增长?

张敬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5日上午在北京开幕。这是一年一度中国最高级别的经济形势分析和决策会议。此前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2013年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业内专家普遍预期,明年中国经济增长将更加注重增长质量,而通过城镇化挖掘内需、进一步推进结构性减税等政策将成为助推明年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

  中国经济曾经济了长期的高速增长,也经历了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危机考验下的减缓式增长。全球经济危机的阴霾依然笼罩,20084万亿大投资带来的产能过剩及低效增长的负效应还在。引擎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动力不足,尤其是欧美经济蹀躞带来的外需不足,使得中国经济无法再靠两位数的出口增长来拉动经济。

  “铁公基”式的大投资有度且副作用大,外向型的市场依存靠不住,内需消费自然成为中国经济未来一段时间的动力源泉。其实,任何一个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都不可能持续稳定地维系经济高增长。经济增长从量化到质变,从外延到内涵,是现代化的铁律。客观言之,中国多年来的GDP增量的发展途径,固然具有工业化初级阶段的经济理性,但从中国历史的纵向坐标观之,并未实现发展模式的突破与超越,只是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将中国的经济总量提升较高的量化标准。这一标准,甚至无法和鸦片战争前后的清朝政府在世界的占比相比。

  因此,GDP体量固然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但若没有民生福祉来补充,国富民穷的盛世其实是非常虚妄的。中国历史兴勃亡忽的王朝式验证了这一点。因此,中国经济实实在在的增长,必须落实到民生福祉之上,实现国富聚集到惠利民生(建成小康社会)的转型。

  要实现统筹监管的国富与民富实实在在的增长,大的政策方略并不模糊。如将未来GDP增幅(起码“十二五”期间)维持在7%左右的水平,如通过城镇化拉动持久永续的内需引擎等等。但是,从宏观政策到具体的政策执行,并非坦途,理想主义的美好必须要经过现实主义的苦痛才能实现。

  以今年的稳增长为例,放水式的大项目大投资依然存在,各城各地突破房市宏调政策底线的政绩冲动频然。9月份呈现出来的中国经济气温回暖迹象,其实依然是这一轮17万大投资计划的刺激效应所致。从稳增长到实实在在的增长,就要彻底消弭短期行为的政绩冲动,而须通过底层设计和各行政层级不打折的执行力,去贯彻落实中央制定的各项政策举措。

  如果说惯性的大规模投资带来的经济回升并不让人惊喜,但前三季度的最终消费确实不容忽视的亮点。据统计,2012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55%,超过了同期投资50.5%的贡献率,这一情况是自2001年以来首次出现。

  因此,中国经济实实在在增长的主动力应该是内需市场的健康发展。激活这一市场,不是宏观蓝图的规划,而是现实政策的设计,如结构性减税的实施,让中小企业获得内生动力,实现转型升级;让消费者锁定国内市场(已经工具化的汽车是否该大幅降低关税、增值说和消费税,还有奢侈品税费的大幅降低等)而非出国出境扫货。如稳步提高收入水平,完善金融和资本市场,让消费者有更多的投资创富渠道;如健全社保医保体制,让消费者敢于不惮于消费等等。

  此外,就是外贸出口的经济引擎不可荒废。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经验表明,外贸依存度过度,的确容易引发中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但也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在国际秩序中的话语权。淡漠外需市场对中国经济的作用,难免会使中国重回自给自足经济时代。那不符合全球化的方向,更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中国经济的实实在在发展,就是内外两个市场齐头并进发展。

  至于大规模投资,确乎需要理性降下来。多年积累下来的产能过剩需要消化,粗放高速增长的副作用也需要时间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