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江宁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网站!
网站首页>广角镜>>民生党建>>阅览文章
银行员工私售理财产品折射出啥漏洞?

作者: 张平 | 发布时间: 2012/12/6 9:47:16 | 160次浏览

银行员工私售理财产品折射出啥漏洞?

张平

 日前,华夏银行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尴尬处境。有消息称有客户通过该行购买的宣称收益率高达11%的投资产品在到期后不仅没有获利,上亿元的投资反而血本无归。截至目前,公安机关已经对该事件立案侦查,涉案的通商国银基金公司相关人员已经被拘留。有媒体记者还爆出,涉案的通商国银和中鼎富国投资基金的法人都是同一人,其幕后相关负责人曾因金融诈骗被判刑7年。

  面对在华夏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却闹得血本无归要讨说法的投资者,华夏银行上海分行辩解声称:这款产品确实不是我行发行的,也不是我行代理销售的。华夏银行与该款产品的基金公司没有签订过任何协议。这件事是理财经理的个人行为,并非公司行为,这名理财经理已经被开除,目前公安部门已立案。表面上看,华夏银行似乎很无辜,但类似事件近年来却时有发生。笔者记得,《经济之声》曾多次报道有理财经理忽悠消费者购买黄金产品的,有以高额回报诱惑消费者购买信托产品的,这次华夏银行的客服经理利用职务之便忽悠投资者购买房产和汽车方面的理财产品,但结果都一样,均让投资者欲哭无泪。

  近年来,随着国内基础货币超过和信贷扩张,导致物价的飞涨,而银行的储蓄又长期处于负利率状态,再加之国内其他投资渠道的匮乏等原因,所以各类理财类产品得以逢勃兴起,投资者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也日益增多起来。但是我们的监管却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才直接导致,类拟投资者受伤害,银行声誉受损的事件屡屡发生的原因。

  首先,银行对员工只重业绩考核,缺乏思想教育和监控。时下,银行业务竞争激烈,为争抢客户和存款资源,达成经营业绩增长目标,完成利润指标考核,各行均采取层层下压任务、业绩与薪资挂钩、末位淘汰制等方法。而基层销售人员则肩负重担,为完成任务绞尽脑汁。所以尽管银行在理财产品等中间业务近年来有所突破,却忽视了对员工的教育和监控。据银行内部人士称,每家银行都按规定定期对员工进行风险排查,可是所谓的风险排查只是填填表格,甚至是自查而已。

  再者,银行的内控制度形同虚设。笔者曾提出质疑,为什么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多客户在银行贵宾室签了与该银行没有任何关系的合同,却没有引起管理人员的关注?并且在该银行员工的陪同下,多人通过该银行柜台将大量款项转到同一账户,经办的柜员为什么不遵循可疑交易监控的工和原则立即向领导汇报?倘若已经汇报,那会计部门为啥不追查,不制止?对这些问题,华夏银行并没作出任何回应。显然银行内控系统出了很大纰漏,至少有待改进。

  最后,银行缺乏对引进理财产品的检查。尽管华夏银行上海分行声明对此事件不知情,但是该起事件的发生地点华夏银行嘉定支行行长蒋黎本人也购买了300万该款理财产品,同时蒋黎的妹妹也购买了一定数量的理财产品。显然没有支行一级领导的批准,普通理财经理是不可能销售如此巨额的理财产品的。按规定,分行贷款只要超过一个亿,总行必须介入项目审核、审批,也就是说出事的这款理财产品在进入华夏银行嘉定分行时,根本没有作过任何风险评估。而我们的监管部门(如上海银监局)也没有对这款私募基金进行风险评估。显然在风险评估完全失控的情况下,理财产品最后出事情的可能性很大。

  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火爆,而理财纠纷案件却时有发生。华夏银行上海支行所面临的纠纷问题,从表面上看,是该行理财经理所为,似乎与银行无关,但其实质反映出三大问题:一、银行只重员工业绩考核,而忽视思想教育和对员工的监控。二、银行的内控体系形同虚设,无法起到各部门互相牵制的作用。三、在引进新理财产品时,银行对风险进行允分评估应该引起重视,监管部门也缺乏对私募基金的监管。如果这些漏洞不进行封堵,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的纠纷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