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江宁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网站!
网站首页>望远镜>>社教论坛>>阅览文章
非沪籍女孩异地高考的非典型维权

作者: 张敬伟 | 发布时间: 2012/12/5 9:29:06 | 255次浏览

非沪籍女孩异地高考的非典型维权

张敬伟

15岁的非沪籍女生占海特因不肯妥协返乡读书而辍学在家,自学高中课程。她在微博上高调争取异地高考权利,称享受公平教育是她作为公民的权利,而推动教育公平则是她作为公民的义务,实现异地高考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一个15岁的非沪籍女孩,在微博上争取异地高考权利。而且微博呼声中的文本修辞,都是成人化的公权权利、教育公平和公民义务之类的舆论热词。这说明,公民社会的涵养已经润泽到我们的下一代,让人对未来充满期待。她以辍学的方式成人世界和体制内进行非典型的维权,又让人觉得我们的社会缺了一些最本质最内涵的东西:公平、正义。因此,她的微博维权更具有一种深切现实主义的讽喻意味。

  高考画地为牢,各地各城拥有不同的高考试卷,享受不同的录取待遇,这是当今中国教育的现实。多年的高考改革,无非是学校扩招了,学费增加了,不包分配了,一职难求了,公考国考热了,教育资源分配更不公平了。这是市场化时代的教育之痛,现在甚至不如统一试卷时代更显得公平一些。

  虽然高考画地为牢,但是人员流动却呈现出绝对化的大撒把姿态,每年进城务工的人员已经超过2亿人次,还不包括形形色色的其他外来人员。但是户籍制度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尤其是京沪广深等一线城市,外来人口和其子女在这些城市的生活教育社保医保等各方面的权利都被打折,享受不到当地户籍人员的平权待遇。他们是游走于城市群落边缘的“二等公民”。

  异地高考不过是“二等公民”们遭受的不公待遇之一。正如那位15岁非沪籍女孩所言,她的同学对其待遇称只能埋怨自己的父母无能。确实,在现实尴尬下,异地人士确实可以通过身份、金钱等非正常方式敲开体制一条罅隙,享受到户籍人员的高考待遇甚至是更多特权。相对于特权色彩的“好爸爸”,其实“无能爸爸”对异地高考不公的冲击力更强。毕竟,“二等公民”全部获得平权待遇,才是真的公平,个别人的权利谋取,不过是增加了体制不公的附加值。

  可见,非沪籍女孩辍学抗争的非典型维权,才具有社会典型意义。她促使已经悄悄破冰的异地高考制度改革,步伐更快一些,对体制结构性不公的冲击性更猛烈一些。尤其是京沪广深等一线城市,应该在异地高考破局上起到先锋作用,如果说四大城市都允许外地户籍的考生们在本市自由高考,其他省市区的异地高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现实是,上述城市的户籍限制更为严苛,而且担心异地高考松动会导致更多外地人涌入这些城市,造成城市人口压力不堪重负。不惟这些城市治理者担心,就是这些城市的户籍人口,也害怕外地高考和自己抢食…其实,这正反映了这些一线城市拥有相当的高考特权。毕竟,中国一流的高校名校大都集中于一二线城市里,这些国立的中国大学,也有属地获益更大的倾向,河南某青年在北大门前亮出“北京人大学”的调侃牌匾,绝非偶然。这是一种变异的“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入沾一线城市的高考特权,城里的人拼命排挤外来的“蝗虫”。

  这是中国最现代化城市的反讽,但也无法让这些城市实现自我转型。归根结底,体制化的弊端还需改革来祛除。说白了,就是抛弃户籍制度,用身份证取代户口本,这是中国人身份的大解放,也是实现全民平权的大前提。其次,全国统一高考同一分数录取,同时对老少边穷地区予以优待。其三,高校去行政化,求学术化,给予各高校充分的自主招生权。只要是真的改革,不信解决不了所谓的异地高考问题。

  最讽刺的是,辍学的女孩,自学的效果反而比在校更好,这更说明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拉开体制铁幕,破除特权待遇,让改革去调整利益分配,在博弈中解决中国的条块分割和画地为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