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江宁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网站!
网站首页>广角镜>>民生党建>>阅览文章
对农民不愿种粮我们该说些什么?

作者: 邱林 | 发布时间: 2012/12/4 9:15:28 | 223次浏览

对农民不愿种粮我们该说些什么?

邱林

  路透社日前发表题为《中国大批农民工进城,谁来种粮食?》的报道,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该报道援引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的话说,中国振兴农业面临的挑战是农村人口和可用耕地面积都在减少。多年来农村劳动力数量一直在下降,因为出生率较低和人口老龄化,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吸引了很多农民工。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982年至2010年,中国人口增加了三分之一,农村人口则从7.9亿下降至7.1亿左右。而农村实际人口数量或更低,估计2.6多亿农民工的户口或土地还在7.1亿统计数字内。由于农民工务工收入提高,现在一个普通的泥水匠月工资都在5000左右,那谁还愿意留在农村种粮食?

  当然,这只是危及中国粮食安全的一个方面。其实,“农民不愿种粮”才是危及粮食安全的突出问题。“劳动”与“土地”并未能给农民带来财富,“种地不挣钱”已经成为社会中的共识。仅以重庆为例。该市现已有11%的耕地已经不再种植粮食。在不少农民眼中,种粮已经成为了副业。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媒体不断出现产粮大省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的报道。农民为什么不愿种粮?国内一家财经杂志称,在安徽省部分种粮大县,由于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已降低到了近几年来的最低点。另一家报纸近期对山东、河南、湖北、河北、江苏等产粮大省的调查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一个基本事实是,农民种粮辛辛苦苦算下来到头来赚不到几个钱,除了占农业生产成本50%以上的化肥之外,还有农药、种子、灌溉、机械费用都在提高。这种情况下,迫使农民放弃农业生产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投资成本加重,种粮已经不再是一条好的“致富道路”。

  由于国内粮食流通体制存在的弊端,农民卖粮渠道十分有限,他们经过了一季庄稼的种植,投入了大量成本,手里的钱所剩几,因此粮食一打下来就要卖掉,往往这是粮价最低的时候。想想看,如果种粮农民没有得到公平和可持续的经济收益,那么,他们的种粮积极性又从何而来呢?

  实际上,不必是专家也能知道只是给予农民的种粮补贴很难调动其种粮积极性。农民显然不会接受种粮的微薄收入,而会选择其他收益更高的农产品,或者外出打工等。由于农民种粮食无利可图,粮贱伤农,农民减少种植的结果现在体现出来了:中国必须花高价从国外大量进口。

  海关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仅10月份,中国就进口198万吨大米,而2011年同期的进口量为50.5万吨,翻了近两番。今年110个,国内大米净进口量增长则更加显著,同比增加了10倍。大米进口量激增标志着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大米生产国发生重大转变。一些专家估计,如果把大豆、玉米包括在内,实际上中国现在粮食的自给率总体水平不足90%

  那么,对于农民不愿意种粮,我们该说些什么呢?虽然中国已是市场经济国家,但粮食价格却并未放开,变成所谓的以农养工,即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目前,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一家一户式的分散种植粮食使得其参与市场博弈的“话语权”极其微弱。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就在于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未能真正做好一个农民粮食生产的“守护人”角色,以致农民的粮食积极性受到损伤。

  一个是农民收入,一个是国家粮食安全问题。这两个目标在某种程度上不是统一的,通常农民愿意,粮食产量比国家粮食安全需求要低得多。应该看到,粮食不仅仅是普通商品,还有某种公共产品的性质在里面。

  农民种粮越来越难赚钱,种粮积极性也越来越低落的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农村的各种“种粮”保障制度。只有从制度上保障了农民能增产也能增收,才能真正有“种粮积极性”。以市场为主体来形成粮食价格,前提首先是一个“好的市场经济”,有了好的市场经济,农民能够赚钱,“农民不愿种粮”的问题才有可能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