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式育儿”为何让“非成功父母”摇头
作者: 卞元平 | 发布时间: 2012/11/26 0:03:17 | 195次浏览
“杨澜式育儿”为何让“非成功父母”摇头
有媒体报道了杨澜教育一双儿女的“成功经验”。有人把它分别推荐给两类母亲,一类是杨澜式的母亲,一类是非杨澜式的母亲。前者非常赞同。后者很难苟同。不同的反应说明一个问题:杨澜的教子经只适合“成功父母”。
先界定一下“成功父母”——有事业、有实力、有文化。父母的成功足以抗拒不从“应试教育”带来的挑战。杨澜说,比管孩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看到父母如此享受自己的工作,享受自己的人生。普通父母的工作只是谋生的手段,极少有生活在底层的人,能从谋生的劳作中体会到快乐。在“培优”问题上,“非杨澜式”母亲说,即使杨澜的孩子没有通过成绩敲开名校之门,凭杨澜夫妇职场的成功和积累的资源,只要愿意,绝不会与优质教育绝缘,孩子的未来不至于令父母恐慌。在奥数和运动面前,杨澜可以毫不犹豫地给孩子选择运动。而普通父母,哪敢让孩子去玩“平中险动作”,若拼“应试”,尚有成功可能。“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的根本是财富观”,把钱、情感、价值、精神放在一个相对合理的位置上,是杨澜对流行认识的深化。但这也是有实力的父母才有的纠结。“别把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那些自己没有成功的父母,你要他没有孩子的寄托,不可能。“非杨澜式”母亲从杨澜这里可以吸取的是,身教比言传更有说服力。要了解并尊重自己的孩子,根据自己的实力为孩子创造学习和进步的条件。很多孩子要以非凡的毅力,经受住应试教育的磨难,还要努力保持人性的本色,以待未来。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总把自己和更强的人相比,固然可以产生上进的动力,但若不能正确看待某些难以弥补的差距,也可能把人逼疯。所以,在我看来,更现实的目标是“做更好的自己”。如果要进行比较,不妨和以前的自己相比,从而发现有哪些进步,仍存在何种不足。如果要和外界进行比较,最好选择与自己“软硬件”相仿的对象。普通人非要和比尔?盖茨比钞票,那不是有上进心,而是脑袋坏掉了。学会什么时候应当放过自己,并不是懈怠,而是为了轻装向前。以我个人的角度,一些所谓的“成功经验”很烦人。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经历,取得的结果截然不同。在某种程度上,杨澜与虎妈,属于社会教育的两极,她们掌握的资源、对社会的认知、对成功的界定很不一样。某些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两极”个案,倒是具有眼球效应,又会让绝大多数位于“中端”的家庭情何以堪?对普通人而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乃至“随大流”,虽不是最棒的,却是最现实的。成功没法格式化,邯郸学步只会迷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