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晚年为何说要去“卖年糕”?
作者: 无 | 发布时间: 2012/11/21 9:38:00 | 360次浏览
毛泽东晚年为何说要去“卖年糕”?
毛泽东晚年时,有几次和身边工作人员感慨地说:我老了,看来得去“卖年糕”了。
看到这里,读者可能不禁要问,泱泱中华的伟大领袖还需要去卖年糕?
原来,这是毛泽东的幽默自嘲,“卖年糕”之说来自传统相声《歪批三国》。
在这个经典相声中,苏文茂以其“独家”的“苏批三国”版本考证出张飞他姥姥家姓吴(吴氏生非),三国里有三个做小买卖的(如赵子龙:赵子龙他老卖年糕),还有三个数学家(如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等,其中有这么一段:
甲 哎,对。姜维唱的几句流水板,把赵子龙这点儿家底儿,全给抖搂出来了。后人才知道他是卖年糕的。
乙 哦,姜维是怎么唱的?
甲 这样唱的。
乙 您学一学。
甲 (唱)“这一般,五虎将俱都丧了,只剩下那赵子龙他老迈年高!”说赵子龙是“老卖年糕”。也就是说一辈子没卖过别的。
……
这个相声段子毛泽东很喜欢听。他一直以来对相声兴趣颇浓。
从西柏坡迁入北平后,毛泽东曾多次观看梅兰芳、马连良等京剧大师表演京剧折子戏,还建议由侯宝林等相声演员表演几段轻松幽默的相声。
有一次,当时的北京市领导叶剑英、彭真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准备了一台文艺晚会。当毛泽东得知安排了侯宝林新创作的相声段子时,高兴地说:“侯宝林是个人才,我很想听听他的相声。”
侯宝林多次进中南海为主席说相声。旧段子很快说完了,为了使毛主席听的相声不重复,侯宝林开始搞创作,自编自演。要毛主席喜欢的相声,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含量,这很不容易。这就逼着侯宝林阅读大量古书作为养料。有一次他编了个调侃诗人的相声,讽刺腹中空空,又要附庸风雅的俗人。作诗曰:“胆大包天不可欺,张飞喝断当阳桥,虽然不是好买卖,一日夫妻百日恩。”听着这前言不搭后语的“歪诗”,毛主席笑得弓下腰,半天直不起来。
毛泽东对相声演员马季也非常喜爱。1959年至1963年,马季所在的广播说唱团经常去中南海演出。毛泽东最喜欢听马季表演的两个段子:一个是揭露江湖医生骗人伎俩的《拔牙》,一个是张寿臣创作的《装小嘴儿》。1963年,马季下乡到山东文登县进行创作,写出了三个相声段子:《画像》、《黑斑病》、《跳大神》。毛泽东知道后很高兴,说“那好,演一演,我听一听。”看完演出后,他还握着马季的手说:“还是下去好!”
1973年12月12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八大军区司令员互相对调,并且提议邓小平参加军委领导工作,这是稳定大局的重要举措。周恩来随即部署有关事宜,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军委会议。
12月2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的游泳池里,接见了参加中央军委会议的46位高级将领。
此时,毛泽东已年届八旬。
毛泽东即席讲话的开场白出人意料,他说:“送君送到阳光路,你也苦,我也苦,手中锣儿敲的苦。”刘继兴查阅了大量资料,始终查不到是引用的哪一段戏文,可见毛泽东的学问太渊博了。
毛泽东并不理会那些面面相觑的将军们,继续沿着自己的思路说下去: “这一般五虎将俱都丧了,只剩下赵子龙老迈年高。我年老了,也要去‘卖年糕’,要到福州去卖年糕。南京不去,南京太热了。”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在正式场合里提到“卖年糕”,幽默之中夹杂着一丝伤感,但更多的还是抒发了他“虎老雄心在”的暮年壮志。
1975年5月,毛泽东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吟诵了清代严遂成的《三垂冈》中的两句“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接着说“这就是我此时此刻的心情!”
晚年时,毛泽东还特别喜欢吟诵屈原的《离骚》,谢庄的《月赋》,庾信的《枯树赋》,李白的《梁父吟》等。《离骚》中的“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更是时时拨动他的心弦。
“不吾与”、“老泪多”与“卖年糕”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折射了毛泽东晚年“英雄迟暮”的沧桑情怀,以及对时光无情飞逝的无限感慨。(刘继兴)
------------选自刘继兴著《毛泽东轶事》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