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进的农村教育城镇化应坦然“倒退”
作者: 卞元平 | 发布时间: 2012/11/21 0:31:12 | 252次浏览
激进的农村教育城镇化应坦然“倒退”
21世纪教育研究院近日发布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显示,2000年到2010年,我国农村几乎小时消失4所农村学校,“农村教育城镇化”完成大跃进。与此相应,全国小学辍学率逐年回升,2011年辍学生达到88.3万人,辍学率8.8‰,已与1997年水平相当。
2011年小学辍学率与1997年相当,意味着教育的一个关键性指标倒退了14年。倒退的主因,是过去10年来推动的“撤点并校”政策,农村学子只能进城读书,专家谓之“农村教育城镇化”。撤点并校的初衷,是提高农村教育的效率和水平,但事实证明它背离政策初衷,极大地降低了农村教育的效率。
根据有关调查,农村小学生家与学校的平均距离为10.83华里,距离远成为辍学的一个主因。农村小学寄宿生比例为39.8%,初中寄宿比例达到61.6%。由于寄宿制学校普遍缺乏配套生活设施、教师等,小学寄宿生身高比走读生低3厘米到5厘米。由于学生幼小,大量农村家长进城陪读,陪读比例高达22.7%。结果正如学者杨东平所言,“荒了土地,荒了老人,荒了婆姨,荒了孩子”。
怎么办?一条路是维持现状,一条路是按需“后撤”。农村教育城镇化使辍学率倒退14年,这是一个严重后果,维持现状是不行的。“后撤”,听起来是对十年“改革”的否定,但如果能够解决农村教育倒退的问题,则何乐而不为之?中国的改革,本身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允许犯错,但一旦发现错了,就要坚决改过来。
今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已出台《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叫停了“撤校并点”政策,但仅仅叫停还远远不够,因为这只是防止了“撤校并点”对农村教育的进一步伤害,却不能对已造成的伤害进行修复。要修复已经造成的伤害,必须对农村学校布局进行再调整,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农村学子“就近入学”。
在农村实行就近入学,政府可能确有难处,比如农村入学率大幅下降了,如果不“收缩战线”,农村教育成本将居高不下。但现在的问题是,我国小学减幅超过小学在校生减幅的5.63倍,农村教育城镇化显然激进过头。适当后退,无非是完善农村学校布局,尽量使小学减幅不超前小学在校生减幅太多,避免农村学子没有城镇化,学校过早城镇化了。
要完善农村学校布局,其实也不难,无非是政府增加农村教育的投入。近些年来,我国财政收入持续高增长,具备了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的实力。完善农村学校布局,并非简单地回到过去,而是合理布局。根据平原、山区、边远地区的不同实际,因地制宜,既方便农村学子就近入学,同时又是政府力所能及,而且保障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