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江宁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网站!
网站首页>望远镜>>社教论坛>>阅览文章
“指南”能否矫正迷失的教育方向

作者: 卞元平 | 发布时间: 2012/11/20 3:35:48 | 206次浏览

“指南”能否矫正迷失的教育方向

1015,教育部网站公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给学前孩子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成长设立了“阶梯”状标准。政府希望通过该“指南”,有效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

“指南”甫出,争议一片。“指南”会否异变成“为难”,成为高压教育下民众的普遍焦虑。如果按照教育部的初衷,“指南”无疑是为孩子减压的。它只是一种参照标准而已,与具有强制性质的教育制度纲领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指南”中的参照标准,会否成为负担和门槛,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恐怕很难说。“起跑线”前置,一再让孩子们自由的成长空间被压缩。连上幼儿园都需要考试了,“指南”的标准会不会成为幼儿教育和幼升小的考试大纲呢?如果成长的阶段参照变成教育目标,那么对于孩子们而言,必定是压力的叠加,“小学化”非但得不到预防和克服,反倒因此变本加厉。

教育陷入工业化的思维,标准的存在可谓意义重大。为何应试教育始终是教育的主流思维,因为只有应试,才会有量化的、可视化的结果。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实际是在担任裁判和命运主宰者的角色,而非引导者。现在这种裁判机制,已经提前到了学前阶段的幼儿群体。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只不过是应试教育的前置而已。

因此,要将自由和快乐还给孩子们,关键是要解除应试教育的束缚。但解除应试教育的枷锁,并不是区区“指南”所能做到的。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下,“指南”的教育理念所描绘的,只是民众一贯想象的教育乌托邦罢了。对于家长而言,会因为“指南”而给孩子减压吗?显然不会,一旦松懈,进不了好的幼儿园、好的小学,很可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毕竟,幼时的教育与未来的竞争是一脉相承的;而对于学校而言,会因为“指南”而打破那些入学考试的门槛吗?显然不会,在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的环境下,似乎刁难已成习惯,傲慢亦成风格。

从理念上,“指南”或为迷失的教育指出了一个正确的方向。给成长更多的自由和空间,打破工业化、标准化、程序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避免孩子成为考试的机器。但从现实而言,“指南”的功用又是极其有限的——要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就必须先打破应试教育的枷锁,而打破应试教育的枷锁,则需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这其中包括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资源分配的均衡、人才培养和市场社会的对接……教育改革一日难入深水区,“指南”便难免虚置和异变。

“不要再为难孩子们了”,这是民众的呐喊,也是“指南”出台的初衷。可惜的是,理念已经清晰,就看制度和体制能否主动去转变了。避免孩子更早地沦为考试机器,给成长创造更为自由和快乐的空间,没有“为难”和“刁难”的教育,才能成为人类文明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