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倍增怎样实现
作者: 卞元平 | 发布时间: 2012/11/19 18:07:24 | 216次浏览
收入倍增怎样实现
【核心观点】
观点一
这个倍增是去除了物价上涨因素的“纯倍增”,但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翻一番。应该是低收入者收入增长得更多一些,中等收入者平均增长,高收入者慢一些。
观点二
实现途径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加快城镇化进程、一次分配领域更好地保护低收入者权益、二次分配领域加大对社会保障和其他民生建设的投入等。
观点三
“提低”的抓手有:普遍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提高城乡贫困居民的保障标准、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退休金、提高劳动密集型企业中一线劳动者的收入等。
一问 人人收入都能翻番?
记者:中央确定收入倍增的目标,鼓舞人心。人们想知道,收入倍增的内涵是什么?是否去除了物价上涨因素?是不是人人都能翻一番?
苏海南: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描画2020年国家经济发展目标时,是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翻番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放在一起来讲的,这一方面充分显示了中央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决心和信心,体现了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居民收入倍增要以做大做好蛋糕为前提和基础。这个倍增是剔除了物价上涨因素的,因为国内生产总值翻番是按不变价计算的,与之同步翻番的居民收入当然也是按不变价计算,只有居民收入的实际增长,才能够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居民收入增长目标,这个倍增是从宏观层面做出的增长安排,其中要求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不是要求人均GDP翻一番,而在此基础上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相应安排倍增,由于我国的总人口到2020年间仍会处于增长状态,这意味着在翻番的GDP总量中将拿出更多的份额用于居民收入的增长。这预示着居民收入比重将因此得到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不等于到2020年每个人都实现收入翻一倍。联系报告所提“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目标中关于“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的要求看,这个倍增应该是让低收入者收入增长得更多一些,中等收入者平均增长,而高收入者则应该增长得慢一些。这样,在整体倍增的同时,又合理调整了收入分配关系,这样的倍增安排老百姓才会满意。
记者:实现收入倍增,与此前“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苏海南:如果说收入倍增是目标,那么“两个同步”就是实现这一目标必要的路径安排。只有做到“两个同步”,才有可能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按照“两个同步”来测算,未来8年我国GDP增速只要达到7%,就能保证居民收入倍增。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上仍处于上升通道,今后8年保持7%的经济增速是完全可能的,因此,在继续做大做好蛋糕的基础上实现居民收入倍增这样一个目标是有保证的。
二问 靠什么实现增一倍?
记者:到2020年实现收入翻一番,您认为有必要从哪几方面着手推进呢?
苏海南:实现居民收入倍增,是在做大做好蛋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的过程,需要全方位推进、多方面配合。
首先,在经济建设方面,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创新驱动等等。这是做大做好蛋糕的根基。
其次,在社会建设方面,要如十八大报告所说的实现高质量的就业,让收入倍增有岗位基础。同时要下大力气提升广大劳动者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使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得到提高,这既是“两个同步”的固有内容,也将为城乡居民收入倍增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撑。还有,加快城镇化进程,让农民更顺利转变为市民,也有利于促进居民收入倍增。
第三,就是抓好收入分配。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让城乡居民收入倍增有制度保障。
在一次分配领域,应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更好地保护低收入者权益。“十二五”规划已经提出年均增长13%,这意味着到“十二五”末最低工资标准5年接近翻了一番。要建立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保证劳动者工资的足额按时发放。还要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推行工资集体协商,让职工和企业实现利益共享,使工薪劳动者收入增长打通稳步向上的通道。对农民增收也要研究和实施新的更多措施。还要想办法多渠道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等等。
在二次分配领域,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其他民生建设的投入,继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合理提高社保水平,完善政策体系并抓好落实。
记者:回顾过去10年的城乡居民收入变化,我们注意到,农村居民收入虽然增速不小,但增长了10年还比不上10年前城镇居民的平均水平。您认为如何大力推动农村居民增收?
苏海南:我们要承认,虽然城乡收入差距有缩小的趋势,但总体上差距仍然偏大。
我国粮食已实现九连增,农产品价格在连续明显上涨后正逐步趋于稳定,因此通过扩大农产品销售收入来实现农民增收,未来空间不大。这就需要通过科技进步和规模化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增收,通过农民技能提高和拓宽增收渠道来促进农民增收。同时,还应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
更重要的是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过去10年,农民增收的四成多来自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因此,未来我国也要大力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提高城镇化水平。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刚过50%,如果到2020年能提高到60%多,将间接促进农民至少增收10个百分点。
三问 收入差距如何缩小?
记者:收入倍增不代表人人倍增。有人担心,倍增实现不难,但如果差距不缩小,恐怕百姓不会满意。您认为缩小收入差距,当前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苏海南:最重要是“提低”、“调高”。
我认为“提低”主要有四方面:
一是普遍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
二是提高城乡贫困居民的保障标准。目前我国的扶贫标准已提至2300元,接近国际标准,今后还可以逐步上调至世界银行1.25美元/日的标准。城乡低保标准、失业保障标准也应适时提高。
三是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退休金。我国已进行了“八连调”,基本翻了一番。但要承认,横向比这部分群体的收入比较低。今后应考虑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退休金。
四是提高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中一线劳动者的收入。在工资劳动者中,这部分人群收入一直偏低。在加强培训、推进工资集体协商以促进其工资增长的同时,还有必要改善此类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帮助解决融资难,加大对他们的减免税费力度,让这些企业能够生存发展,有能力给员工涨工资。
“调高”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调节部分垄断行业企业的偏高收入。对此应标本兼治,打破垄断,在资源配置上向公开公平规范发展,避免谁轻易地以低价甚至无偿地占有资源、获得暴利。在此基础上再用经济手段调节其高收益,然后再调控其薪酬总额和水平的过快增长。
二是调节部分高管的偏高收入。近年来,国家对央企负责人的薪酬管理制定了一系列规范,目前存在“自定薪酬”、水平偏高的主要是一些地方国企和某些央企的二、三级公司,这应当是下一步规范的重点。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确定机制也应更加完善,内部制衡机制要进一步健全,确定过程应更加公开透明。
三是调节某些社会群体的偏高收入,首先要加强银行的监管、财务会计制度的管理,摸清其收入底数;同时规范他们的灰色收入,打击非法收入。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其过高收入。在条件具备时,通过开征房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方式来调节其过高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