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读书不是做题的地方
作者: 卞元平 | 发布时间: 2012/11/10 17:53:53 | 178次浏览
学校是读书不是做题的地方
中国的旧式教育是有强制性的,这一点历来遭人诟病,然而绝大多数成功的学者在回忆早年受到的强制性教育时,并不怨恨,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学校是读书的地方”,这句像是废话,可是如果在中学校园里工作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现今的学校未必是读书的地方,而是“做题的地方”。从早到晚,学生都在不停地和各种题目打交道,孩子们的手都写得僵硬了。很少有学生说“读书负担重”,而总是说“作业负担重”。读书很少,“练”得却很多。有些书用处并不大,却是考试的重点,全靠它“拿分”。有历史教师对学生说:“这本教材,除了定价不重要,其他都重要,如果全能背下来,考试通吃。”有些学校的物理化学课,竟然整学期不做实验,也是一味做题。
没有人文阅读,缺少一定的阅读积累,即使过了考试关,走上工作岗位,也免不了闹笑话。有个理科教师看到学生课外读《茶花女》,大惊失色,一把抢过,翻了翻,惊讶地说:“这是黄色小说啊,天啦!怎么还是正式出版的?现在真是腐败,什么事也没有人管了!”通知了家长,也通知班主任,被传为笑谈。学校有这样的“管理”,怎么可能是“读书的地方”?“小说”在一些应试派教师眼中,几乎是罪恶的东西,在这种影响下,一些高中生几乎从不读小说。
课改了,“语文考试说明”宣布要考查文学经典的阅读,这下子让不少学校惊恐不安,家长也急火攻心,因为学校坚持“做题”,从不鼓励文学阅读,不知道这规定的十多部文学名著如何才能读完。但很快,“招数”出来了,几家出版社“为了方便学生”,竟然找出这十几本名著的“考点”,编成了新的习题集——也就是说,不一定要阅读原著,把这些题目背下来,可以对付考试。但不读原著,必然闹笑话。南京某校高三的一道模拟题:“蒋干到江东去的目的是什么?”有个女生竟答“去中计的”,令阅卷教师捧腹。
人到成年后,往往都会感慨自己读的书太少,而在青少年时,往往难以认识这一点。我常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在黑夜赶路,忽然有神灵在他的耳边说:“蹲下去,蹲下去,捡一些东西放在袋子里!”这个人不敢违拗神灵的旨意,蹲下去抓了一把东西放在袋子里。走出山谷之后,天亮了,他打开袋子,看看神灵让他拣的是什么,这一看便惊呆了:他捡起的那把东西竟是钻石!每次说完这个故事,同学们都面露后悔的表情,是啊,当初为什么不带上一个大麻袋呢?
说故事的人,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他用这个故事来比喻教育:一个人早年在接受教育时,总是被动的;而到了成年之后,几乎每个人都会后悔自己接受的教育太少。中国的旧式教育是有强制性的,这一点历来遭人诟病,然而绝大多数成功的学者在回忆早年受到的强制性教育时,并不怨恨,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孩童时期,人的记忆能力最强,如果在此时期能大量阅读,对一生的治学修身无疑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