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江宁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网站!
网站首页>望远镜>>社教论坛>>阅览文章
到底谁在炒高择校费

作者: 无 | 发布时间: 2012/11/9 9:46:20 | 123次浏览

到底谁在炒高择校费

  

“北京人大附近的一所名校,小升初择校费50万元到80万元。家长为公司副总裁的‘共建生’赞助费20万元起”,这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公布的《2012年北京市小升初概况》揭露的畸形教育生态,最近引起公众强烈关注。对此,尽管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喊冤否认,但随即招致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的有力反驳。事态发展大有双方要 “对簿公堂”之势。

  为遏制择校乱收费,国家相关部门多年以来陆续出台过太多禁令。然而,在今年6月各地开始“小升初”考试录取之时,有调查发现,由于择校收费私下进行,已形成一条灰色链条,国家禁令严规遭遇执行难。种种事实证明,择校费就是一匹被年年喊打的饿狼,结果是不但没有被打死,反而在呼喊声中越长越肥,越来越壮。人们看待择校费,也越来越像面对长期频发的矿难,在不断愤怒痛苦的声讨中渐趋无奈麻木。

  这一次,人大附中被曝收取高达80万元的择校费标准,一下子又击中公众内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情态也有点类似于矿难死亡人数被刷新,又重新激起新一轮的斥责声浪。为什么择校费会成为打不死的教育怪胎,反而价格越炒越高?原因其实与矿难治理困境有点类似,民意呼喊得不到积极回应,看不到有效行动,话语权被既得利益集团捆绑,问题自然也就得不到解决,反而积重难返。

  现在择校费破坏教育公平的伤害到底有多大?或许看看北大教育学院公布的“首都高校学生发展监测与研究项目”这个调查结果,就能深切感受到。这项调查显示,家庭收入高的学生容易上重点,原因是这些家庭学生从小就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资源,甚至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孩子就能够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而收取择校费,显然就为高收入家庭孩子上重点提供了一条通道。

  面对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的事实,面对望子成龙的家长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钱上的现实,优质教育资源就像是奢侈品,就像被争抢的垄断产品,价格步步高企。拿不起80万元,又没做到可以捧出20万元的公司副总裁,对不起,在人大附中面前,你很可能要靠边站了。其实,人大附中也不过是一面镜子,它照出的是中国普遍存在的择校费不断水涨船高的现实。而伴随这种享受教育资源不平等不公平现象的,就是中国社会阶层固化,就是无数底层人群向上流通的路径被堵死了。

  阶层固化对一个社会来说,危害极其可怕的。没有合理的社会流动,长期社会地位的差异就容易在不同阶层人群之间形成巨大的隔阂和冲突,社会阶层之间就容易形成对立和冲突。当前,中低阶层人群已经陷入到强烈的身份焦虑中,已经形成了社会阶层之间严重的断裂,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会越来越缺乏进取和创新精神。像择校费这种破坏公平竞争的现象,实际上就是这种阶层固化的重大推手,它让那些拥有优势社会地位的强势集团子弟,依靠剥夺他人公平的受教育权利,持续维护着自身的既得利益。

  在中国,要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主要路径不外乎靠分数、靠钱以及靠关系。本来,义务教育不应该成为商品,不应该偏离公益性的本质,用货币来购买这种教育资源是不正当的。问题是,现实中通过行政指令来规划分配教育资源,比如依靠就近入学、划片入学等原则,经常得不到有效执行,反而让一些权力获得了优先选择权。而学校和相关权力部门各得其所,贩卖这种优质教育资源。比如,很多地方的择校费都是走学校账户,教育部门和学校按比例分成。与教育权力相通的,还有其他权力系统。

  至此,在择校费失去话语权的底层群体,也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择校费成为资本和权力掠夺公共利益的工具手段。被资本与权力共同联手炒高了择校费,最终让中国教育变成了极不公平,也没有良心的教育,变成了制造阶层固化的重要黑手,带来极大的社会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