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江宁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网站!
网站首页>显微镜>>百姓茶坊>>阅览文章
看上去很美的幸福城市

作者: 张敬伟 | 发布时间: 2012/11/7 8:49:29 | 158次浏览

看上去很美的幸福城市

张敬伟

“幸福”正成为诸多地方的施政目标。不完全统计显示,全国至少18个省(市、区)明确提出了“幸福”的概念。去年的数据则显示,已有10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幸福城市”。

  100多个城市要建设“幸福城市”,逻辑上看是市民福祉。可是,中国城市的市民们幸福吗?包括那些要建“幸福城市”的100多个城市。

  答案不可能是“是”与“否”。在转型期的中国,在城乡、地域、收入存在相当差别的中国,众人皆言幸福与不幸福是虚妄的“伪命题”。幸福答案的多元化、复杂性和纠结性才符合中国社会的现实---即如不久前央视所做的街头调查,有人答曰:幸福,但像是迎合记者;有人答非所问,却隐喻着对这个问题的辛辣讽刺;一个郑州的摆摊老太则因为她悲戚的家庭际遇直言“我的希望全部破灭”。即使是新科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对于“你幸福”的提问也是百味杂陈难以作答---被严重消费和滋扰的他自然不可能幸福。

  最近有个报告,说是中国白领最压力最大---“压力山大”,中国过劳死人群超过日本,中国一二线城市的工薪层要有9000元、6000元以上的月薪才不惶恐等等。

  可见,评价幸福不幸福,国民的评价如果是个“坐标系”的话,除了横轴上的量化指标,还有纵轴上的心理感受。两轴互动,才能在两轴之间构成幸福生活的函数曲线。

  值得一提的是,幸福城市的建设者们,他们以权力决策勾画的幸福城市蓝图,几乎全部是物质量化指标。以北京平谷区为例:他们的幸福指标是,含12年义务教育在内的18个“免费”、三公经费公开等18个“百分之百”,另有18个“全覆盖”。湖北省在编制幸福指数统计指标体系时,诸要素涵盖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家庭状况、职业状况、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环境条件7个方面。

  国家统计局2009年关于构成幸福的客观指标相对客观。客观指标包括:健康与基本生存福利、经济福利、政治福利、社会福利、文化福利、环境福利等内容。主管感受有:人际适应、家庭氛围、社会信心、目标价值等。

  可是,在各城各市的“幸福城市”概念中,城市治理者的幸福还是着重于地方经济的增长(GDP要素),城市环境的好看(面子)而非城市气质的升华(内蕴),因此权力导向的“幸福城市”依然带有政绩至上的物质意味,而非是以民生标价为基准的幸福体验。数据为证,各城各市的月度、季度、年度报表,GDP增长总是摆在优先的统计位置。以甫出台的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统计数字为例,有20省前三季度GDP同比增幅超全国水平。因此,在现实的政绩考核指标下,经济增长速度才是权力决策的第一要务。在此惯性之下,“幸福城市”也被解构为重量化物质轻内涵体验,这样的“幸福城市”自然也就异变为一种空洞的概念,甚至成为政绩工程的点缀而非民生载体。

  要说明的是,即使权力规划的“幸福城市”物质性量化指标,也难以契合公众愿景。中国城市,无论一线二线还是三线以下,都存在着: 一是房市乱而贵的集体弊端,即使经过“新国十条”持续两年多的调控不动摇也是枉然。不能安居,何谈幸福?二是社保、医保体系不健全,就业入学权利存在不同等级的落差,有后顾之忧而无平权待遇,何谈幸福?三是财富两极分化兼收入分配不公,而且缺乏有效的体制机制去调节,仇官仇富情绪弥漫,阶层分野加剧,何谈幸福?通胀时代物价畸高,通胀猛虎退却,购买力却依然低迷,且股市萎靡,创富投资渠道狭窄,何谈幸福?

  “幸福城市”提出,是城市治理的进步。可如何让“幸福城市”现实可感,城市主政者们当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