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江宁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网站!
网站首页>显微镜>>百姓茶坊>>阅览文章
劝富济贫是地地道道的伪命题

作者: 邱林 | 发布时间: 2012/11/2 8:41:33 | 152次浏览

劝富济贫是地地道道的伪命题

邱林

  近年来,陕西省许多地方能源资源开发,已经引发贫富差距两极分化,而由贫富不均引发的社会矛盾也日渐显现。为此,一些地方政府想出了一个办法,在无法律法规可循的情况下,动员能源大户“奶酪”分发给弱势群体。

  相关资料显示,10多年前陕北的神木县店塔镇政府,便开始了以“吨位煤抽取一定环境污染补偿费”的做法,由基层政府统一收取后,统一解决矿区群众的塌陷补偿等问题,用以化解“矿企矛盾”。

  陕西省给我们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讨论话题:对掌握着能源、资源开发的富人们“劝富济贫”。作为一项“顶层设计”,尽管政府高层明确提出“利益协调”机制,但各地并未大面积“试水”,而陕西已开始探索并将“劝富济贫”进行“制度化”。

  当然,“劝富济贫”比起“劫富济贫”、“杀富济贫”更文明,更容易被富人们接受。但它反映的不只是富人们的为富不仁,更多的是反映了地方政府的无能。

  “为富不仁”和“均贫富”的观念一样根深蒂固,上个世纪80年代,万元户就已经是人们艳羡或另眼看待的富人了。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到近期“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坚持共同富裕”——当今中国的主流贫富观经历了戏剧性的演变。

  近些年来,全国地区、城乡、行业、群体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分配格局失衡导致部分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收入差距已经超过基尼系数标志的警戒“红线”,由此带来的诸多问题正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陕西省提出“劝富济贫”是想以此缓解贫富悬殊的社会矛盾。从表面上看,“劝富济贫”是体现了社会互助和公平,但从长远来说,却是最终损害了穷人的福利。将“劝富济贫”作为化解贫富不均的手段显得过于理想化,而地方政府还热衷于将此“制度化”,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人们每以“劝富济贫”来对照“公平正义”,但“劝富”有一竿子打翻全船富人的抹黑意味。以“劝富”为诉求,徒然制造仇富心态与社会阶层对立,并无助于“公平正义”的矫正。毕竟富人阶层中,有不少是辛辛苦苦打拼来的。

  劝富并不能济贫。而从经济规律角度看,劝富只能致贫。财富是要人创造的,不保护富人,不保护产权,富人纷纷移民,无人创富,穷人只会是变得更穷。由于社会“仇富”氛围越来越浓,一些富人开始纷纷跑路,有的人去了美国、加拿大,有的人去了澳大利亚、新西兰。

  中国招商银行和贝恩资讯公司联合进行的一份调查称,中国约60%的“高净值人士”——即那些拥有1000万人民币以上可投资资产的人士,不是在考虑投资移民美国,就是已经快完成移民美国的手续了。

  如果没有说错的话,富人们之所以要移民,主要就是为了自己的财富有个安全的“落脚点”,同时也让自己或者下一代能够有一个轻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这原本无可厚非,不能简单地从民族利益角度斥之为“可耻”。

  其实,“劝富济贫”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命题。更让我们产生怀疑是,部分地方政府为了所谓政绩,业绩,表面上大喊为民,实际上在为这一利益群体打工,又抬出“劝富济贫”。因为笼统地去消灭贫富不均,会制造出新的不公平。跑得快的人,你把他的成绩打低,把跑得慢的人成绩打高,来降低差距维持公平,其实是在制造不公平。

  政府在解决收入差距问题上,是得谨慎入手的,最怕就是所谓收入分配改革变成一个恶化收入分配的方案。当一个社会对“劝富济贫”的逻辑进行推崇的时候,当一个社会对私有财产的态度还朝三暮四时,如何使富人阶层对这个社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谁又敢像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那样千金散尽?

  想想看,在一个千金散尽回不来的社会环境下,无论贫富,大多数人都会优先选择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