唠叨是扼杀孩子的软刀子
作者: 贺能林 | 发布时间: 2012/10/31 9:20:10 | 213次浏览
唠叨是扼杀孩子的软刀子
贺能林
——家庭教育八句话之第四句
什么是唠叨?唠叨,都是从口出,都有口字旁,把口去掉,劳,就是费力费神,没完没了,刀,就是刀子。你想,唠叨就像用小刀子没完没了地在孩子心上喇,与古代最重的刑罚凌迟处死差不多,喇你一个试试。唠叨的特点,一是重复多遍没完没了。二是全是鸡毛蒜皮小事,即使有大事也分辨不出来。三是不分时间地点场合,不加思考,随口就来。
什么人爱唠叨?多数都是妈妈,《常回家看看》的歌里就说,“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你说孩子会对谁好?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妈妈都唠叨,凡是唠叨的妈妈都是没有远大理想的妈妈,没有志向的妈妈,都是满足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妈妈,都是勤劳的妈妈,都是有爱心的妈妈,也都是很自私的妈妈。
为什么唠叨?还是小姑娘的时候不唠叨,大姑娘的时候也不唠叨,结婚的小媳妇也不唠叨,一旦当了母亲,就开始了唠叨,为什么?角色转换出错。首先是责任,唠叨的妈妈都有一颗过分负责的责任心,因为这个时候自己的追求没有了,到头了,更远的人生目标寄托在孩子身上,她要通过孩子完成自己的夙愿。孩子又不争气,不按照妈妈规划的目标前进,不唠叨,行吗?其次是虚荣心在作怪。中国自古就有母以子贵之说,孩子当了大官儿,母亲是可以用八抬大轿抬进后府的,父亲就不允许,只能腿着。妈妈这时候往往把孩子看成是私有财产,你是妈妈的孩子,是我的,是我的就得听我的,不听我的就不是好孩子。你是好孩子,别人都夸,妈妈才有面子,否则就在邻居面前抬不起头来。三是感情太重,缺少理性,情感和理性完全失衡。家庭首先是由感情为纽带组成的,我常说,家庭是讲感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要讲理,就去法院。但是,我觉得,家庭中处理任何事情还需要感情和理性的平衡,这个平衡应该符合黄金分割的理论,大约是三分之二讲感情,三分之一讲理性。讲理性就是要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控制。今天唠叨的妈妈不能说没有文化,但一定是不爱思考的妈妈,不动脑筋的妈妈。非常奇怪,你小时候妈妈唠叨没完没了,你那时多么烦,怎么一当上妈妈就忘了,一定是和妈妈学的,这一点没有学好。
唠叨也不是不管用,最起码孩子小的时候管用,唠叨失败的标志就是,“小时候说他他还听,这会儿说什么也不听了”。这个时候一定要停止唠叨,改变方法,否则孩子的教育就出大问题了。唠叨的结果首先就是孩子顶撞你,跟着就是叛逆。孩子不耐烦地说,“知道了!”转过身,小声说,“烦不烦?”“你都说多少遍了,烦不烦啊?”“你瞧你,混成什么样,还管我?”“少管我!”把门一摔,插上不出来了。接下来,孩子开始撒谎,开始躲着你,开始交流对付妈妈的方法。现在还在网上交流,两位北京四年级的小女孩,专为6-12岁天天被家长骂的小孩所编撰的一本《斗妈大全》,她们用自己的语言和配图写下了二十余招“斗妈”招式。等到孩子过了十二岁,开始叛逆了,你说东他朝西,你让打狗他撵鸡。要不摆肉头阵,说什么他也不理你,把你当成空气,气得你哽哽的。再往前走,孩子抑郁了,不想上学,不想见人,就想跳楼自杀,你说,唠叨不是杀害孩子的刀子吗?
怎样才能不唠叨。一是多听少说。
一定忍着不说,孩子知道错的不说,孩子上学走之前不说,吃饭的时候不说,当着外人面不说。说的时候一定思考好了,双方坐下来,严肃认真地说。
多听。人为什么一张嘴两只耳朵。一张嘴还兼顾吃饭、喘气,两只耳朵只有一个功能就是听。多听孩子说,你就不唠叨。说时也是交流,商量,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
鼓励和批评都要在点子上。鼓励不是虚夸,批评要有理有利有节。
保留你的暗示,永远让孩子有目标,无论是当总统,还是当作家。“没想到你的作文写得这么好?真有创意!”一句话,就可能成就一位作家。
最重要的是家长要提高自己的修养,在高层面和孩子对话。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都是很好的书,都是在很高层面和家属、子弟交流,家长不一定当成教科书去读,不一定全读,但一定要看,知道什么是在高层面交流就可以了。
曾国藩家书说道,“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须一一为之……庶渐渐务本而不习于淫佚矣。”
“余在外无他虑,总怕子侄习于骄、奢、佚三字。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弟切戒之。”
他的儿子曾纪泽娶了媳妇。曾国藩写信教导儿子:“新妇初来,宜教之入厨做羹,勤于纺绩,不宜因其为富贵子女不事操作也。”
“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
“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
《傅雷家书》是一位翻译家与国外学习的儿子通信。通信时间12年,信的数量有180多封,这些“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雅,又微妙又率真”的 信件,起先是父亲给儿子的训诫,中途是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最后是两位艺术家之间平等的交流。《傅雷家书》有两则收入中学课本,大家一定再回顾一下,啥时再读,都会有新的收获。
再举一个例子,梁漱溟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儒学家,被称为最后的儒家。他与蒋介石,毛泽东都有交往。梁漱溟小的时候,他的父亲除了没让他读四书五经,把他送进洋学堂之外,几乎什么都不管,完全靠他自由发展。想学佛你就学佛,想出家你就出家,不想娶媳妇就不娶。自由发展,成就了一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梁漱溟小的时候,一次,梁漱溟把自己积攒的一串铜钱弄丢了,四处询问别人,吵闹不休。第二天,梁父在院子里的桃树枝上发现了这串铜钱。梁父就写了一张字条,也挂在树上,让梁漱溟自己去取。梁漱溟一看,上面写着,“一小儿在桃树下玩耍,偶将一小串钱挂于树枝上而忘之,到处向人询问,吵闹不休。次日其父打扫庭院,见钱悬于树上,乃指示之。”梁漱溟自始自知糊涂。
再讲一个周家三太的故事。过去,人们把媳妇称为太太,这是伟大的称呼,是至高无上的称呼,就像我们称日头“太阳”,称月亮“太阴”一样。周家三太太家教的故事,我们一定要学习。太太的称呼起源于周民族太王古公亶父。古公亶父有个好媳妇曰“太姜”,生下了即泰伯、仲雍、季历三兄弟。太姜长的美,而且性情贞静柔顺,聪明睿智。最重视教育孩子,也会教育孩子,从来没有过失。古公遇事,都与太姜商量。季历即位,又娶一个好媳妇叫“太姙”,历史记载,她端庄诚一,德行无缺失。及有身孕,即自开始胎教,目不视恶色, 耳不听淫声, 口不出傲言说的就是她。她生的就是周文王。周文王有娶了一个好媳妇,叫“太姒”。生了个周武王,周武王打败商纣王建立了周朝800年的基业。800年的基业,谁的功劳,周家三太!所以我们说,女性的素养决定一个民族的素养。
为了孩子成长,我们唠叨不休,为了孩子成长,我们关怀的无微不至,无私奉献。无私奉献就能培养出好孩子吗?请看第五句话:孩子只能自己成长,谁也代替不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