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理性展现中国力量
作者: 吴泽根 | 发布时间: 2012/9/18 10:33:18 | 362次浏览
近日,日本政府不顾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和抗议,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完成所谓“国有化”手续。这种罔顾历史和现实的非法“购岛”行径,是对国际公约和人类反法西斯胜利成果的公然背弃,是对来之不易的中日友好关系的再次践踏。
针对日方的恣意妄为,中国政府依照国际法和国际惯例,理直气壮展开了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各项反制措施:发表外交声明,公布中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线,派出海监船舶编队开展维权巡航执法,驳回日本方面无理抗议,向各国驻华使节作专门通报,向联合国提交中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点基线坐标表和海图,向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东海部分海域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划界案。这一系列有理有利有节的行动,既体现了泱泱大国的成熟理性,更彰显了保卫领土、捍卫主权永不动摇、绝不手软的决心。这些措施重创了日本将钓鱼岛主权问题固化的企图,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与认同。
连日来,不少地方的群众尤其是青年人自发走上街头,抗议日本政府非法“购岛”行径,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正义立场和爱国精神,形成了维护主权、捍卫领土的强大声势。爱国是一种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每一个公民的光荣责任。当父母之邦受到挑衅,当神圣领土受到侵犯,每一个有正义感的人都会义愤填膺,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华儿女都会慷慨激昂,表达捍卫祖国的坚定决心,诉说追求和平正义的拳拳期待。这种赤子之心、爱国之情弥足珍贵,这种公民表达天经地义,我们应该理解尊重、备加呵护,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表达爱国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抗击侵犯的正义力量。
爱国不需要理由,但需要理智。爱国主义从来就不是抽象的,它和国家的根本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大国的公民,我们在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热情时,应该坚守文明法治的底线。只有以大局为重,冷静理智、合法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自觉维护社会秩序,让世界看到中国人的团结、理性、智慧与勇气,让世人看到中国的坚定、开放、自信与自强,才能更有效地凝聚起捍卫民族尊严、国家利益的强大力量,赢得国际社会更多的理解、尊重与支持。
今天适逢“九一八”事变81周年。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既要勿忘国耻、警钟长鸣,更要坚定信心、团结奋斗。文明进步、日益强大的中国,早已告别了任人欺凌的时代,中国政府和13亿中国人民决不会坐视领土主权受到侵犯。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坚定拥护下,党和政府一定能够从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正确处理好中日关系,有力维护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都应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用文明理性展现中国力量,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为捍卫领土主权提供坚实保障。
全球化时代,爱国者必是国际主义者
中国能有今天的地位,一是得益于全球非殖民化的浪潮,用我们习用的话说是“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的世界潮流。从坚船利炮推行的殖民统治到非殖民化,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历史过程;这一页历史已经翻过,我们不应当沉浸在丧权辱国时代积下的怨怼与仇恨中。二是得益于加入WTO。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才有“中国制造”满天下,中国企业不靠炮舰开道而能走进亚非欧美澳。
除了“抵制日货”,我们还能做什么
今天中国需要的不是“抵制日货”,而是“替代日货”,用中国自身产品,用从其他发达国家吸收引进的先进技术,取代日本在汽车、钢铁、半导体等电子零部件、塑料、科学光学仪器、一般机械、化学制品这些领域所具有的优势地位。
在“国耻”纪念中更自信地成长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让一直紧跟西方步伐、谋求“脱亚入欧”、且曾经长期雄霸世界第二交椅的日本五味杂陈。包括石原慎太郎等在内的日本右翼势力近来频频挑衅滋事,一些政客在钓鱼岛、侵华历史等问题上日趋执拗乖张,正是这种复杂心态的集中体现。
回望918,中日实力历史性逆转
然而真正牵动了中日关系全局的是中国崛起,是中日国家实力对比的快速演变。中国几乎是利用了历史的“一个瞬间”在经济总量上超过了日本,军费也大大超过了它。中国的核力量、太空力量等支持并不断拓展中国的战略空间,中国成了理论上可以“摧毁”日本的国家。
自强是对历史最好的铭记
我们是战争的受害者,也同样是落后的受害者。近代中国的每一次“受辱”,都与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相关。文明的世界,不再是“弱者”挨打,所有的国家,不管强弱或大小,主权和尊严都不应受到侵犯。但是,国与国的利益之争,最终依然是国家实力的较量。
历史创痛启示进步发展方向
巨大的浩劫,巨大的悲怆,历史拒绝遗忘。近代历史的苦难悲歌,国家与民族遭受的巨大屈辱,引起了中国人民持久的情感共鸣,这是人类良知的守望,是人性尊严的表达。81年后的回望,不是为了增进仇恨,不是为了湎于悲痛,而是努力振奋,谋求国家和民族的自立与发展。
记忆国耻接力强国
对多数晚辈,尤其如今小学、中学以至大学生们,那一连串日子或者数字,不会形成画面感,不附着感情色彩,记忆中可能只留存日子或者数字,其中所蕴含的故事,故事中所蕴含的曲折,曲折中所渗透的伤痛、悲哀和屈辱,无从认知、难有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