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江宁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网站!
网站首页>显微镜>>百姓茶坊>>阅览文章
关于加快江宁街道经济发展之我见

作者: 陈荣宝 | 发布时间: 2011/11/3 20:39:10 | 176次浏览

关于加快江宁街道经济发展之我见

江宁区人大代表 陈荣宝

街道人大工作提出了人大代表要增强加快街道经济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积极支持和参与街道经济建设的要求,本人通过人大组织开展的参观学习、视察调研、听取汇报等等形式的活动,结合走访调查、个案解读,产生了一些想法,作简要阐述。

一、四大比较优势

1、区位优势:我街道北靠古都南京,南接钢城马鞍山,东连禄口国际机场,西邻浩浩长江,就连小上海梅山都搬到了我们的门上,尤其是长江流经江苏是从我们这里开始的,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先决条件。

2、资源优势:我街道区域面积258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3.9万亩,山林面积4.6万亩,水面面积8.2万亩,发展农业经济,基础条件殷实而富足。

3、传统优势:过去的清修有着“赛华西”的美誉,“中华门外七十镇,朱门当数第一镇”,江宁人勤劳智慧,具有创先争优的精神,他们曾创造过辉煌的历史,取得了注目的成就,我们可以毫不谦虚地说,过去的江宁是传统农业的一面旗帜,江宁县的乡镇企业也是从这里起步的。

4、生态优势:基本处于原生态,环境污染轻,具备蓝天、绿水、净土等绿色、无公害生产条件,打“绿色牌”优势明显。

二、提出三点建议

1、发展规模企业,是实现街道经济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一是我们的财政税收绝大部分来源于规模企业,二是纳税大户不多,仅12个。估计年纳税在五千万元以上只有一个,两千万元以上寥寥无几。虽然不尽人意,但我们充满信心,坚定在街道党工委的坚强领导下,壮大规模经济也只是时间问题,我们期待着规模企业越来越多,更多的纳税大户脱颖而出。

2、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街道经济跨越发展的必要举措

我街道虽然以农业经济为主,但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尚未建立,特色产业及规模经济体系未见端倪,加工企业紧缺,尤其是深加工企业屈指可数,拳头农产品、名特优农产品也未名正言顺地走进市场。以绿茶为例,我们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认为目前我们的茶叶已具备拳头农产品的实力,只是没有将拳头打出去成就名牌而已。

1)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优势产业

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一是要按照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思路,重点做好粮油、畜禽、绿茶、渔产、花木等主导产业布局规划与基地建设;二是引进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三是要不断催化出农产品品牌的诞生。我们希望看到一个个农业龙头产业规模迅速壮大;一批批颇具潜力的农业品牌引领全街道农业实现“蝶变”,走上绿色农业的发展之路。我们更希望看到田间车间的无缝对接;山窝窝里飞出俏品牌;规模产业遍地开花结果。

2)积极培育市场,提高经营水平

积极探索农产品产销直挂、连锁经营的流通方式,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激活农产品流通,打开销售渠道。健全龙头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各种服务,采取订单农业,保证最低价收购,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利益共同体。目前,我们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正尝试着走茶农+基地+市场的一条龙产业化新路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强化教育培训,培育新型农民

农民是发展特色农业的直接参与者,因此要加大对农村科普宣传和农民技能培训的投入力度,建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长效机制,着力培训产业型农民,不断打造造血型农民,使其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发展特色农业注入新的血液。我们社区教育中心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因做得不够深入,欢迎更多的领导参与,给予指导和支持。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加快特色农业的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对于一个农业大镇、资源大镇、贫困大镇的江宁街道,更是必须坚持特色农业发展这条主线。

3、发展生态旅游,是实现街道经济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乡村旅游在旅游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已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市场发展空间和需求潜力较大,前景看好。只是目前我们的乡村旅游尚缺科学规划,特别是产品系列化、深度化不够,缺乏特色和文化品位的问题亟待解决。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乡村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研究生态、挖掘内涵、彰显特色,巧打“绿色牌”。

1、天造山水,人创商机

我街道旅游资源丰富,山光水色造化了人间仙境,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出各具特色的旅游农产品,使乡村旅游充满魅力,隐藏着巨大的商机。如朱门有着“小九寨沟”的美誉,新济州也有着“水上小王国”之称,“花塘蕴含着厚重的红楼文化”等等。这都拜老天所赐,可遇而不可求。因此,我们要创设一个“山川有魂”,“文化迷人”的旅游意境,让每座山都有思想,让每面水都有情怀,让每处风景都能说话,让每件商品都能交流,让“真实自然”的原生态推开旅游市场的大门。

2、产业链接,全员参与

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是我街道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最大资本,必须高度重视、重点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为做大经济储蓄发展后劲。

首先,发展乡村旅游要紧紧围绕城里人“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需求,在引导游客领略独特的田园风光、山水美景的同时,充分利用“三农”资源,将农家乐、农产品及农业生态园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旅游产业链。不能盲目地模仿其他类型旅游开发模式,更不能脱离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点去贪大求洋,追求豪华。我看过朱门社区的旅游规划,其设计理念值得商榷。

其次,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让当地居民直接参与到管理和服务中。这样不仅促进公平分配,有利于就业,使得他们在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的同时开阔眼界,而且能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有效地促进生态旅游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

3、文化渗透,深度体验

乡村旅游要将具有特色的文化元素体现到旅游活动中、编排到旅游线路中,使其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对游人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要说旅游文化,不能不说红楼文化,她不仅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而且蕴含着无限的商业价值。如果我们将其渗透到乡村旅游中,必将创造出无限的商机,获取更多的效益。因此,我们提出“建造宝黛爱情公园”的建议,虽在十五届第三次区人代会上通过,但被搁浅,至今未能实施,太遗憾了。

再说,目前单一的吃农家饭、看乡村景已不再新鲜,而一些注入草根和农耕文化的诸如采茶、制茶、品茶,摘西红柿、黄瓜、棉花,种田、植树、养花,摸鱼、捉虾、逮王八等等项目颇受游人青睐。这种深度体验一般都可以利用乡村现有的资源和特色来展开,不仅能够丰富乡村旅游内容,使游人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在实际体验中领悟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自然,有利于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而且大大降低旅游产品成本,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