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为何让农民“又爱又恨”
作者: 无 | 发布时间: 2011/9/21 10:31:27 | 178次浏览
袁隆平为何让农民“又爱又恨”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湖南隆回县百亩试验田亩产达到926.6公斤。据了解,实现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迄今尚无人登临的一个高峰。(9月20日《新京报》)
132 年前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照亮了全世界;38年前袁隆平研制的杂交稻,解决了全世界吃饭问题,如今又传来了袁隆平院士超级稻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的消息。虽然年逾古稀,但袁隆平依然淡泊名利,奔走劳作于田间地头,孜孜不倦于提高水稻亩产、消除饥饿的毕生事业追求。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庞大而且耕地紧张的大国来说,有袁隆平这样的人实在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这样伟大的成就,这样执着的精神,足以成为感动中国的共和国脊梁。
但是,我却不由得想起,几年前在“以后谁来当农民”的大讨论中,一个农民所说过的话。农民对袁隆平说:我要感谢你,因为你帮我提高了产量;可我也要埋怨你,因为粮食生产再多也不赚钱!这是为什么?农民的提问,当然不是搞科学技术攻关的袁老所能回答的,然而,这却难免要使袁老的超级稻研究成果在社会效果上打了一些折扣。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技术,对水稻增产来说绝不只是“多收了三五斗”,然而换算成人民币,农民增收效果却几乎等同于叶圣陶先生描述的“多收了三五斗”。
众所周知,水稻增产不仅直接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经济增收。按照一般的理解,水稻产量越高收成越好,农民收入就会越高。因此农民应该是最为感谢袁隆平的群体才是。事实上呢,有土地财政依赖的政府官员和苦于耕地红线限制的开发商,可能才是最为感谢袁隆平的人;因为袁隆平的科学研究让更多的土地退耕建房成为可能。本该最为感谢袁隆平的农民,却对水稻增产新技术有点高兴不起来:粮食产量固然是高了,可化肥首先涨得更高,水稻价格甚至还可能下跌。
农民离开土地才能致富,是当下农村最为真切的现实。一项新农村调查发现,就连山西大寨——当年全国农村建设的榜样,现在也很少有人种地了。如果我们用“血汗工厂”来形容去城市打工的农村廉价劳动力,那么显然,我们的农业恐怕也要称之为 “血汗农业”。袁隆平能让农民拥有更高的水稻产量,却无法让农民因此拥有更高的收入。显然,这更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