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江宁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网站!
网站首页>广角镜>>新闻热播>>阅览文章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空缺的隐忧

作者: 无 | 发布时间: 2011/9/15 9:53:09 | 224次浏览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空缺的隐忧

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近日落下帷幕。“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空缺。过去十二年中,这个奖项共出现八次空缺。而2000年前共计二十四个项目获得一等奖。有关人士表示,一等奖出缺是因其评选条件比较高。不过,一等奖高频率出缺其实还反映了科研资金使用低效率和学术腐败的问题。

一位曾经的得奖者认为,在自然科学许多重要领域,中国远落后于发达国家。2000年之前很多成果获得自然科学一等奖,因为这些都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积累。现在进入一个新的积累时期,成果还未浮现,因此空缺较多。此外,他还批评当前研究体制有问题,许多研究人员心情浮躁,急于出学术成果,因此难以产生国际上有影响的科研突破。

基础研究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国市场化程度很高,基础研究的公共财政投入也相当大。而欧盟的各种资助常聚焦于自然科学项目。特别是一些研发前沿项目,数百万欧元的资助比比皆是。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我国的自然科学投入和研究都有长足进步。不过,基金管理和科研人员的腐败问题一直困扰着决策层。笔者认为,资金管理不善是导致自然科学研究突破较少的最根本原因。

在中国的科研工作中,自然科学基金委是政策制定者和推动者,也是分配大量科研经费的主导机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科学院一些重要学者致函中央高层,建议设立自然科学基金。1986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据报道,今年国家计划资助自然科学基金将达120亿元。而过去5年,这个基金会使用国家财政收入达300亿元。

不过,零星证据表明,基金使用很成问题。2004年北京司法机关查处一起巨大贪污、挪用公款案件。八年时间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一名会计利用自然科学科研经费下拨的环节贪污、挪用公款达2亿余元。而审计署公布的2004年度预算执行数据表明,自然科学基金会曾擅自将资金借给一家公司上千万元作为投资,最后这笔资金无法收回,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损失。

据近期中国科协的调查,科研经费中直接用于科研项目的资金比例在四成左右。综合媒体报道,除去少量管理费用及人员经费,很多科研经费流失在科研项目之外。资金分配依赖私人关系,官员和学者合谋,巨额科研经费落入腐败人员腰包;而一些有能力、创造力的年轻学者申请经费却屡屡被拒。而经费下达后,科研经费常成为课题负责人的“私人”财产。许多情况下,科研人员将大量经费花在吃喝上和添置多余设备上,大量博士和硕士生忙于为课题组组长寻找发票。

制度性障碍也将对我国科研长远发展造成巨大损害。中国财政收入近年出现实质性增长,科研人员经费也随之增长。但一些有志于科研的人士发现,海外一些机构用更少的资金却产出大量创新和科研突破,我国学者用了人家数倍资金却常重复别人的成果。这就涉及一个重大问题。在许多发达国家中,学术自由得到充分捍卫;而在我国,官僚系统侵入学术领域的情况相当严重。一些国家和地区成熟的做法是,重大科研项目申请由全球相关专家做出匿名评审,成果也要经过类似程序评估。对投入多、产出少的科研单位和人员要进行惩罚。遗憾的是,在我国的学术评价中,专家的知识和官员的权力巧妙结合,纳税人的资金使用效率往往不理想。

笔者建议,对于科研申请和成果评价引入一套公正的评价体系。官员的酌处权要受到严格限制。有可能的话,自然科学的资金管理机构要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拆解,在评审交给专业人士处理之后,这些资金提供单位需要对他们的服务水平进行衡量。这样纳税人的资金才有可能不被浪费,科研产出才能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