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不能空谈和编故事
作者: 无 | 发布时间: 2011/5/30 8:35:24 | 193次浏览
减负不能空谈和编故事
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记者“是否会出台一些中小学生减负政策?”的提问,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高洪说,今年6月1日起,将面向社会开展“学业·负担·兴趣·责任大家谈”活动,向公众征集“减负”良策。8月31日前,教育部将向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热心人士等不同群体征集“减负”故事、“减负”好做法、好经验,集合民智,分析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存在的形式、产生的原因、解决的办法,合理区分正常的课业负担和过重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新京报5月28日)
关于减负,整个社会谈得还少吗?对于“减负经验”,各地教育部门宣传得还不够吗?可事实是,减负一谈10余年,各地也不断交流减负经验数载,但学生的负担却是越来越重。再这样继续“大家谈”下去,以及征集故事,只会让大家觉得这是空谈以及编故事。
对于学生负担为何沉重,近年来政府部门往往把责任推给学校、社会机构和家长。说学校老师不注重教书育人,因此将推进素质教育也作为教师的师德要求;称社会机构逐利,让学生上各种培训班;还批评家长对子女有不切实的期待,加重了孩子的负担。所以,总是在教师和家长中找例子,以论证这些说法是正确的。
但分析学生负担沉重的根源,并不再学校、社会机构和家长,而大多在政府部门。其一,义务教育的严重不均衡,造成择校热,家长为让孩子能进更好的学校,不得不让孩子早学多学。而造成义务教育不均衡的责任,主要在于政府部门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以及教育资源配置一直采取“锦上添花” 模式。200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政府发展义务教育的首要责任是均衡,但该法颁布至今,各地义务教育的发展状况改变不大,初中、小学的校际差异依旧巨大。
其二,中高考制度采用单一的学科分数标准选拔学生,造成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十分单一,所有学生都被要求必须考出好的分数,方有前途。学生的负担,其实不止课业负担,更多是精神负担,即被强迫要求做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事。中高考制度不改革,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就会被没完没了的考试、习题所淹没,教育的主体就会是“育分”,而把“育人”作为口号和点缀。而推进中高考制度改革,责任也在政府,要求政府部门把考试评价权交给社会机构,将招生权归还学校,而不是把这些权力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
其三,各种社会管理制度和用人制度,形成严重的学历社会,功利教育、竞技教育在中小学盛行。教育不是发展学生个体,而成为彼此竞争的工具,因为如果没有获得好的教育资源,就将失去未来就业的优势,而一旦不能找到好的工作,社会地位就很卑贱,没有稳定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不要说学生负担重,家长的负担也十分沉重,教育由于承担了很多非教育的功能,也特别沉重。
要减负,就必须在以上这三方面下功夫。但对此,很多人认为工程太庞大,无法动手,于是总是绕开这些核心问题走,减负就变为了政府出台禁令要求学校少布置作业,以及各种空谈,谈意义,谈认识,谈必要性。这样谈下去,混淆了减负的责任,贻误的不仅仅是改革的时机,还有这一代孩子的身心健康。
其实,如果真要减轻学生负担,推进上述改革并不难,只需政府依法履行投入责任、依法推进教育放权即可。教育均衡的问题,只要政府部门保障教育投入,局面早已改观;中高考制度改革,如果权力之手不介入,公平与公正在社会监督、受教育者选择、学校公开所有信息中,并不难解决。所以,对于减负,当下最紧迫的是,监督政府部门少说多做,踏踏实实履行责任以及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所制订的方案,推进教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