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江宁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网站!
网站首页>哈哈镜>>鲜闻轶事>>阅览文章
专家解读张衡地动仪

作者: 熊广银 | 发布时间: 2010/12/14 13:24:38 | 189次浏览

专家解读张衡地动仪

一直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的张衡地动仪被很多中国人理解为张衡的原作。除了历史学家,几乎没有人知道张衡在东汉末年制作的这一科学仪器至今还没有出土文物。作为中国地震局的标志、中国人民邮政的邮票、中学教科书上的内容、国礼用品,王振铎于1951年复原的张衡地动仪早已深入人心并在对外交流贫乏的年代成为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民族骄傲。

地动仪记载于《后汉书·张衡传》,它于公元132年问世,几十年后,大约到公元190年至220年间消失,至今无踪,不见于任何出土文物和流传文物中。新中国成立后,文物专家、科技史学家王振铎按照书中所说设计了它的外形,而内部结构的史料中只有区区196字,他只有按照“悬垂摆”的结构原理来设计。后来,王振铎又修改图纸,根据后汉书中“中有都柱”的记载并借鉴“直立杆”原理,用了一年时间,于1951年复原出1比10比例的木质“张衡地动仪”模型。“不过,那就是一个模型,当时没有说能够验震。”王振铎说。

实际上,地动仪的模型并非只有这一个,据了解,从1875年到现在,一百多年过去,曾经有13种概念性的地动仪复原模型,包括王振铎的作品在内,都不能验震。古书中记载是否属实已然不可考。更重要的是,地动仪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预测地震的伟大发明,但实际上,即便是古书中记载,它也只能实时检测,在地震发生之后第一时间监测出来,而不是预报。

对此,中国地震局冯锐研究员还谈到,张衡地动仪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验震器,是一种 “只有地震我才动,不是地震我不动”的仪器。对人有感觉的人为干扰的地动可以做到 “我不动”;对人没有感觉的微弱地震波,“我吐珠”。这才体现出张衡的伟大。另外,“地动仪能够预测地震的说法更将张衡地动仪神化了。这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对于古文的误解,以及在流传中人们以讹传讹的结果。”冯锐说。《后汉书》中有句话:“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骑马送信的人)至,果地震陇西。”这段话指送信的人是在震后几天才报告的,但在流传的过程中,被传成地动仪的龙珠先掉下,过了几日,陇西果然发生了地震。验证也就因此被误传成了预报。

(摘自12月1日《北京晨报》)

司南也是仿造

类似的案例还有司南,同样被指出并非古物,也是后来仿造。司南最早记载于战国《韩非子》、东汉王充的《论衡》等书中。《论衡》记载:“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现在所见的司南则同样是科技史学家王振铎所复制,并且不能自主指南,需借助充电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