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江宁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网站!
网站首页>广角镜>>民生党建>>阅览文章
法治社会需要更多的“弱势官员”

作者: 徐明 | 发布时间: 2010/12/8 9:21:15 | 222次浏览

法治社会需要更多的“弱势官员”

 《人民论坛》最近的一篇报道称,一种普遍的“弱势心理”正在社会上蔓延,很多中产、官员群体也在集体“喊弱”“哭穷”。在一项最新的问卷调查中,45.1%的党政干部受访者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

  在我国既有的社会资源配置体系中,官员阶层在各个方面都拥有天然的优势。政治上,他们比一般的社会群体更接近权力核心,具有话语权方面的优势;经济上,权力是当今社会财富的分配过程中一个比较关键的度量衡,官员身份本身就是一种筹码;在社交活动中,就连“官二代”以及与官员关系密切的群体尚且能处处受优待,更别提官员自己。

  基于以上分析,近半数接受调查的官员给自己贴上“弱势”标签,难免让人颇感意外。但是,从法治社会正常运行的角度来说,我们其实需要更多真正的“弱势官员”。

  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部分官员感到“弱势”的原因。一方面,来自纪检部门、媒体及社会公众的监督越来越多,尤其是有关部门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问责规定,让官员问责潮在近几年风生水起,这使得官员们虽然“高居庙堂”却不得不时刻“若履薄冰”;另一方面,官员既要完成相关政绩考核“对上负责”,又要多做让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对下负责”,一肩挑两头,各方面的压力确实不轻。

  但是,无论是官员对权力的敬畏,还是他们对政绩的压力,其实都是法治社会对政府官员的基本要求,也符合民众对官员群体的整体期望。官员对行政权力抱有敬畏之心,才会将权力监督当作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官员对改善民生感到压力,才有可能提高行政效率,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民众觉得官员“强势”,而官员自称“弱势”,这种认知上的偏差源于我们对“官员”这一角色的定位。从某种意义上讲,做官在我们当今社会已经发生了“异化”,为了一种谋求利益附加值的“终南捷径”,这也正是公务员考试一年比一年火爆的原因;而实际上,从世界各国政府治理的经验来看,做官在社会价值谱系中原本就不是一个“肥差”,它只是一种普通的职业选择和实现人生理想的方式,所受的制约却远远超过一般职业。前不久,新西兰房屋部长希特利仅仅因动用公款买了2瓶酒,就不得不被迫辞职,大好的政治前途毁于一旦;今年9月,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柳明桓也因为在公务员考试中为女儿“开后门”,不得不公开致歉并引咎辞职。

  如果那45.1%的官员是因为类似的事件觉得自己属于“弱势群体”,无疑是百姓之福,这样的“弱势官员”越多,我们建立法治社会的目标才会越快实现。此外,如果真有那么多官员声称自己是“弱势群体”,觉得当官“不划算”,他们大可以主动摘下官帽,退位让贤总比尸位素餐要好。(汤嘉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