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的中国女性审美标准
作者: 无 | 发布时间: 2010/12/3 8:49:48 | 308次浏览
百年来的中国女性审美标准
自古女子多故事,紧随男人的战争诉说着段段历史;民国始起女性解放,独立的生活经历带给世人新的美丽。男人不再主导女性的一生,女人可以靠美貌与智慧实现真我价值。这不,随着时间的河流划过,每一个时期的标准也就有所不同。大概,这才是女性书写故事最好的表达形式吧!毕竟,记住她们的,是男人和女人的世界。
20世纪初,你会在北京的八大胡同找到许多德才兼备的烟花女子。尽管她们还带着几千年的风尘味,受到礼教和世俗的贬低;但不能否认的是,琴棋书画歌舞戏剧样样精通的她们,称得上最早的一批拥有智慧的女子。于是,赛金花成为当仁不让的男人心中最完美女人:“剪发、读书、参政”这些西方标准随着传教士进入中国,第一天就在风尘场所盛行开来,谁叫可怜的女子要为外国人服务争取更多的收入呢!
十年后,“新文化运动”将妇女的解放运动提高到了一个鼎盛的高度。这个时期的女性受其影响,着装多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裙,下穿黑色长裙,衣衫比较朴素。这种装束,时人送它一个专有名词:“文明新装”。“五四”运动就像一阵清劲的风,一下子给曾经压抑沉闷的社会注入了新鲜空气。往日被紧身褡或小背心强压下去的双乳,现在可以骄傲地挺立在旗袍之下。20年代的旧上海,你会发现一种最能体现中国女性美的服饰风靡全城。
那时的旗袍,在胡蝶等明星的带领下,几乎是一年流行一个款式,搭配方式也是中西合璧。化妆品的使用以皮肤美白头发润黑为目标,冬季有雪花膏,夏季用雪花粉、爽身粉、香水,护发则有生发油、凡士林等。上海的交际花在三十年代将中国的爱美女性体现给全世界:无数西方男子拜倒在其石榴裙下,甚至在纸醉金迷的上海找不到家的方向。即便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女子依然素朴中显露出高贵,达到奢华的顶峰、美丽的金字塔尖。
五十年后,民国女子的清脱被新中国的独立所占据。女人成了半边天,她们不仅有自己的事业、工作,而且不慕虚荣、不爱打扮,愿意把青春和美丽奉献给最可爱的人。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女性对于时尚与美的认识基本属于淡忘的状态,连最需要装扮的文艺工作者也积极投身于工农革命中,她们在大生产中不再被束缚,充满激情和活力。劳动似乎就是最美的状态,而自然就是最美的代表。
好在,一曲爱的赞歌将女子的内心情感世界再次焕发。美丽、爱情、感情生活……这些词汇一度成为一种禁忌,阶级斗争的中国“时尚”在知青情爱的书信里渐渐苏醒,流行起来。乞丐衫、巴拿马裤、蝙蝠衫、吉他、马海毛,这些廉价的时尚过去以后,“物质文化”开始显现其力量,时尚第一次有了不菲的标价。三分天生七分打扮,想来就是从那一刻开始的吧!
上世纪90年代是信息爆炸的年代,每一个人为了美丽不惜使出浑身解数。经典美女形象已成为过去,评判美女的标准也不再那么整齐划一,化妆手法越来越高明,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只要不惜代价,每个人都可以是美女。进入21世纪之后,美女的标准就是“没有标准”。前几年流行割双眼皮,以致双眼皮泛滥成灾,单眼皮倒成了宝贝,女人甘心情愿被飘忽不定的标准牵着鼻子走。
总的来说,美女的进程更多地从内在向外在延伸,智慧与美貌并存也显得不是那么绝对了。尤其是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似乎中性美才是女人最好的体现方式。李宇春的“男儿风”,将无数男子雷倒的同时,也在诉说着一个无奈的现实:拜金主义下的社会女子,再也找不到美的表达了,或者是不再需要审美标准来定位生活、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