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江宁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网站!
网站首页>显微镜>>百姓茶坊>>阅览文章
痛风高发季节,有效控制尿酸水平

作者: 无 | 发布时间: 2024/11/1 8:59:02 | 86次浏览

●2022年发布的一项全国性调查发现,我国18~59岁成年人高尿酸血症预计的总体患病率为15.1%,意味着每20个成年人中有接近3人尿酸异常。


  ●男性通常比女性更容易尿酸高。从青春期开始,男性的尿酸开始普遍高于女性;在50岁以前,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约是女性的2~4倍,50岁之后,两性间的差距开始缩小。


  56岁的李先生平素血尿酸有点儿高,日前因夜间开窗睡觉时足踝外露而受凉,一觉醒来突然出现右足大脚趾肿痛、步履艰难。经检查,李先生被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秋意渐浓,天气由凉转寒,门诊上痛风患者又增加了许多。不少人认为,痛风是吃出来的,与饮食不当有关,其实寒冷刺激亦是此病背后不可忽视的“祸端”之一。


  有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人的尿酸水平在快速升高。前段时间,钟南山院士回应腿脚不便的传闻,他说:“身体现在很好,就是以前有痛风……现在基本恢复了。”一项纳入了200多万人的研究显示,从2001年到2017年,中国15岁以上人群高尿酸血症(HUA)的患病率从8.5%攀升到了18.4%,翻了一倍多,华南更是“重灾区”。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只知道长期尿酸高,痛风和肾结石的风险会增加。但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尿酸升高与其他慢性病的关联开始浮现。


  华南以及西南地区,高尿酸血症


  患病率“领跑”全国


  大多数高尿酸血症患者没有症状,得知自己尿酸升高,常源于一张体检单。在人们模糊的印象中,近些年来查出尿酸升高的人越来越多。2022年发布的一项全国性调查发现,我国18~59岁成年人高尿酸血症预计的总体患病率为15.1%,意味着每20个成年人中有接近3人尿酸异常。


  而且尿酸升高的情况在不同地区存在着差异。在上述涉及200多万人的研究中,研究者进一步将中国划分为7个地区,东部、北部、中部、南部、西南、西北和东北。其中以两广为代表的华南地区,和以云贵川藏为代表的西南地区,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领跑”全国,分别为25.5%和21.2%。


  极高值出现在广东省,1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到42.2%。在另一项针对广东省东莞市清溪地区2940名健康体检人群的调查中,男性血尿酸异常检出率更是高达51.89%,研究者直称“尿酸升高威胁着清溪地区人群健康”。


  根据《中国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23)》,在中国,高尿酸血症已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性疾病。


  年龄和性别对于尿酸水平的影响


  人体内的尿酸,主要始于一种叫作“嘌呤”的有机物。嘌呤有两种来源:一种是“系统自带”的,自人出生起就存在于体内,是遗传物质DNA和RNA的重要组成成分;一种是外来的,当人们摄入含有嘌呤的食物时,它们随之进入体内。


  在健康人体内,肝脏会把多余的嘌呤处理掉,此过程中便会产生尿酸。作为代谢废物的尿酸可溶于血液,约有2/3通过肾脏排出,其余1/3则通过消化道。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尿酸的产生和排泄维持着动态平衡。但很多因素能打破这个平衡,使得尿酸生成过多或者排泄减少,从而升高人体内的尿酸值。正常嘌呤饮食情况下,成人在不同两天测得的空腹血尿酸水平均超过420μmol/L(7mg/dl),即可被诊断为高尿酸血症。


  生理因素中,年龄和性别对于尿酸水平的影响是明确的。随着年龄的增加,肾脏的结构和功能会发生变化,过滤能力也会生理性减弱。大约从30~40岁开始,肾小球滤过率每年大约减少1ml/min/m2。这种自然变化,会升高人体的尿酸值。


  男性通常比女性更容易尿酸高。从青春期开始,男性的尿酸开始普遍高于女性;在50岁以前,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约是女性的2~4倍,50岁之后,两性间的差距开始缩小。


  雌激素被认为是造成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雌激素能影响肾脏的清除和重吸收等功能,其高低与尿酸水平呈现负相关。由于第二性征的发育、激素的不同,尿酸水平在青春期开始出现性别差异。这也是为何,成年男性尿酸普遍高于同龄女性,但绝经后女性人群与男性的差距逐渐缩小。


  社会在变化,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增加、老龄化加剧,加上健康体检的普及度变高,比如覆盖率更高的职工体检、特殊人群福利性检查等,被检出尿酸升高的人群比例自然也会随之增加。但这还不足以成为中国人尿酸水平迅速增高的原因,更解释不了地区差异,这背后还有更多的因素在“发力”。


  遗传和生活方式的“双重打击”


  尿酸升高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就经历了尿酸水平普遍上升的情况,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一度超过20%。但得益于较早发现并重视这一现象,近年来这些国家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已经开始趋于稳定。


  相比之下,中国人群的患病情况呈现出独有的特点。首先,患病率开始上升的时间较晚,但增长迅猛。其次,年轻化趋势明显。在一项针对54580名儿童青少年的汇总研究中,我国3~19岁儿童青少年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从2009—2015年间的16.7%上升到了2016—2019年间的24.8%,甚至高于美国、韩国儿童青少年的同期患病率。


  如此迅速的发展,跟生活方式的变化脱不开关系。除了遗传因素,目前医学界普遍认可,生活方式会影响尿酸水平,比如饮食习惯。


  一些食物是天然的“升尿酸”大户,它们要么本身富含嘌呤,要么能通过其他途径让身体产生更多尿酸。代表性食物包括海鲜中的某些鱼类和贝类(凤尾鱼、沙丁鱼、鳕鱼、龙虾、贻贝、扇贝等)、常见的一些肉类(牛肉、羊肉、内脏等)、酒精饮料(尤其是啤酒)以及果糖。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物流的发达,我们吃下的这些食物正在增多。


  近十年间,我国动物性水产品消费上涨明显,人均食用水产品消费量增长了33%。成年人饮酒流行率也从2007年的35.7%增加到了2015年的41.3%。还有研究发现,与2002年相比,2018年中国居民红肉平均摄入量增加了134.3%,含糖饮料(工业果糖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增加了16.1%,两者的平均摄入量均高于膳食指南的推荐水平。


  慢性肾病和高尿酸血症密切关联。一方面,高尿酸血症是慢性肾病的危险因素;另一方面,得了慢性肾脏病,肾脏功能受损也会影响尿酸的代谢。广西、四川、贵州等地不低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或许也跟特殊的疾病谱有关系。


  如何预防高尿酸血症


  一些食物吃得越多,风险越大。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研究者们系统分析了19项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与红肉、海鲜、酒精、果糖的摄入呈正相关。具体来说,食用红肉、海鲜、酒精和果糖分别增加了研究受试者24%、47%、106%、86%的高尿酸血症风险。


  合理的饮水可促进尿酸排泄。轻体力活动者建议每天饮水1500~1700毫升,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人心肾功能正常时,每天饮水2000~3000毫升。但饮水不足的情况很常见,比如有研究抽样调查了北京、成都、上海、广州四个城市成年居民的夏季饮水量,发现1/3的人每日饮水量不足1200毫升。


  规律、适量的运动也有利于尿酸的代谢。无论是预防还是改善高尿酸血症,目前国内外指南都鼓励运动作为非药物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这个运动量也是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的“体力活动充足的最低标准”。(黎小球)


  相关链接


  冬季做到这几点痛风少发作


  如果说夏季的“危险品”是烧烤加啤酒,那么冬季的“危险品”就是火锅、炖锅等。高嘌呤、高脂肪、高盐是火锅的三大特点,也是痛风患者应该避免的。


  痛风高危人群包括:1.体重超重;2.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3.长期使用胰岛素、青霉素、噻嗪类利尿剂、糖皮质激素、抗结核药、环孢菌素A等药物;4.关节曾有外伤、烧伤、外科手术史;5.饮食无度、酗酒和爱吃高嘌呤等食物。


  冬季来到,在日常生活中控制痛风的关键是控制尿酸水平。


  不渴也要喝水。天气转冷后,身体出汗减少,很多人也就忘了喝水。体内的尿酸主要通过尿液排出,喝水少、尿液不足,随尿液排出的尿酸也就少了,当然不利于痛风控制。每天尽量多喝水,白开水、苏打水、淡茶水等都可以。


  运动不能停。冬季要同往常一样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如果室外温度太低,外出时要穿戴好衣帽、手套,有条件的也可在室内运动。


  注意关节保暖。理论上来讲,温度下降时,尿酸的溶解度会下降,更容易形成尿酸盐结晶,从而诱发痛风。痛风患者在冬季应注意脚趾、膝盖等部位的保暖,避免受凉、受冻。


  血尿酸要达标。痛风是个慢性病,治疗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长期坚持。没痛风石的病友,把尿酸长期控制在360μmol/L以下;有痛风石的,控制在300μmol/L以下。这样能使已存在的尿酸盐晶体或痛风石溶解,避免新的尿酸盐晶体形成,从根本上减少痛风复发。


  预防性使用止痛药。刚服用降尿酸药物(别嘌醇、非布司他或苯溴马隆)时,由于尿酸降低,已有尿酸盐晶体溶解,可能会导致痛风发作。所以在降尿酸初期,医生通常会建议服用非甾体消炎药、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等止痛药物,预防痛风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