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江宁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网站!
网站首页>多棱镜>>老年乐园>>阅览文章
“望孙成龙”为何望出了这么多的烦恼

作者: 徐明 | 发布时间: 2010/11/22 10:38:31 | 362次浏览

“望孙成龙”为何望出了这么多的烦恼

因孙子在2009年的高考中以几分之差无缘清华,南京市白下区66岁的退休教师王秉德茶不思饭不想,急火攻心住进了医院。病床上老王对儿子下了死命令:“孩子必须复读,补习班的钱我出,我再陪读一年,咱们非清华不上。”面对老爹的“望孙成龙”心切,儿子无言以对。不愿复读的孙子到南大就读后半年不曾谋面,这让陪读3年的老王夫妇颇为心寒:“我们‘望孙成龙’有错吗?他怎么对得住我们的无私奉献?”

过度“望孙成龙”,有可能是一种潜意识的自私作祟

付玉清 60岁 石家庄市退休教师

老年人“望孙成龙”可以理解,但老王的做法却缺乏理性。孙子的高考成绩已经很不错,择校也应该由他自己作决定。老王却对“清华”无比执着,大有恨不能亲自披挂上阵的架势,这种架势反映出老人把自己的梦想加诸孙辈身上的一厢情愿。

这种“望孙成龙”流于偏执,别说是孙子,儿子都无言以对了,又如何坦然面对这份沉重的“托付”?其实老王夫妇也无需感到心寒,这是孙子接受你们无私付出后,却没能对你们的要求勇敢“担当”的一种无奈,并非是忘恩负义。其实,每所大学里都有出色的学子,我的孙子读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因为选择了他自己喜欢的专业,每年都能拿到奖学金。在我看来,这就是成功的开始。孙子将来要走什么样的成龙之路,成为什么品种的“龙”,不是我们画好的、圈定的,即使我们为之付出了,也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能把自己心里的缺失“落实”在孙辈身上。

“望孙成龙”,可以适量辅助不能全权做主

朱松 40岁 广州市地税局工作人员

以前都说望子成龙,现在子女基本定型,老人也望不出啥变化,只好改“望孙成龙”。这一点上,我的公婆也曾经像南京的那位老王一样“苦心”。儿子小学毕业前一直寄放在公婆家,公公家好歹也算书香门第,但3个子女学习都不出色,公婆看孙子的眼神难免有些“巴望”。

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婆婆陪着孩子到青少年宫报名参加各种各样的特长培训班,小提琴、轮滑、画画、古筝……结果孩子一样没学成,婆婆自己倒成了半拉专家。公公一看特长培训不行,就准备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还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每天认识几个字,婆婆出招说:认一个字,给一块钱。坚持了没几天,金钱诱惑也不灵了。

我跟婆婆深谈了一次,学习是一辈子的事,现在他未开窍,就去背上沉重的包袱,会增加他的逆反心理。童年的任务就是好好地玩,同时在快乐中培养良好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是受益终生的。

关键找准自己的生活重心,别把“望孙成龙”当成毕生追求

刘志贞 57岁 河北日报退休编辑

王秉德老人之所以反应如此过激,是因为他一开始就把“孙子的清华”当作自己的“事业”来追求,在“望孙成龙”的同时完全没有了自我。我60岁的姐姐以前也犯过这样的毛病。从小带到大的3岁外孙陈陈前不久一见他们就躲,声称“最不喜欢外公外婆”。

姐姐是机关退休干部,姐夫是高校退休教授。2007年1月,陈陈出生,退休的老两口再次找到生活的乐趣。孩子刚6个月他们便进行启蒙教育,1岁前不会说话,每天放一小时英语磁带,会说话了,正式开始数数、认汉字。两岁半时,陈陈已能认100多个字,从1数到200。每到一处,老太太总忘不了让外孙展示才艺,听见别人称赞,老两口兴致更高。

暑假,陈陈再也不愿意去外公外婆家。孩子的反应让老两口一下无所适从,姐姐整日诉苦。多次劝导未果后,老太太甚至还去看了心理医生。河北师大心理学教研室王教授说,超前、超量的过度教育让孩子心生反感,也破坏了亲子关系的和谐。还是应该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成长轨迹走,自己也要找到生活重心,适当的时候给孩子的轨道加点润滑油就可以了。

把欠儿子的补给孙子,补偿心理难以助孙成龙

廖健民 46岁 广西桂林干休所干部

干休所里有个老领导,当年没时间教育,自己的两个儿子都没考上大学。退休以后,除了摆弄花草、侍候画眉、看书看报之外,他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小孙子身上。老领导含饴弄孙之余,觉得孙子成龙成蛇全在他了。

孙子一说要画画,立刻买来成套的画笔画纸,请来家教。两三天之后孩子没兴趣了,爷爷又开始诱导学个钢琴吧,孙子一点头,老领导立刻拿出积蓄买了一架钢琴。后来孙子又对飞机模型感兴趣了,老领导带着孩子到机场看飞机起飞降落,一看一整天,买的航模堆了半间房……孙子却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老领导耐心地问孙子到底想学什么,小孙子不耐烦地说:“我长大了就退休,像爷爷一样。”老领导急得直冒火,又无可奈何。

所以我理解南京老王这种做法的初衷,很多老人和他一样,年轻时候没有能力和时间让子女接受好的教育,一直耿耿于怀。打拚一辈子,终于有了殷实、安稳的家庭,对孙子的期望便特别殷切,这种或许出于对儿女的补偿心理很难让孙辈体会到老人的良苦用心。

换种关怀方式,在孙子的成长历程中“润物细无声”

廖祝南 72岁 粮食局退休干部

普天下,谁家老人都为自己后代的前途着想。但选择什么样的前途,到底是谁的前途,像南京的王老先生一样,很多老人都搞不清楚这个问题。更多的老人“望孙成龙”是为了让孙子“光耀门楣”,给家族争光。

60多年前,我的祖父为了我的“远大前程”,曾挖空心思、呕心沥血,教我死记硬背许多古诗词,希望我“学而优则仕”,荣华富贵,出人头地。这种渴盼其实是把孙子的未来和自己、和乡邻甚至和社会的关注度联系在了一起。“望孙成龙”的最终目的不是怎样最大程度挖掘孩子的长处和潜力,顺势而为让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是奢望把孩子当作一种炫耀和攀比的工具,尽管这种说法苛刻了点,但这毕竟是一种不容回避的潜在现实。

就像对待成长中的树苗,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根据他们的生长规律,偶尔施一点肥,必要时修修剪剪。至于他们怎么发芽、怎么开花、怎么结果,就交给风和季节,大自然会把他们塑造成应有的姿态,教育孩子也是一样。

(摘自2010年第5期《中国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