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江宁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网站!
网站首页>显微镜>>三味书屋>>阅览文章
周公不乐拘泥周礼

作者: 无 | 发布时间: 2020/9/1 9:31:06 | 492次浏览

周公不乐拘泥周礼

周公活着的时候,不喜欢别人拘泥于周礼,哪怕是他的儿子,那么,相隔五百余年之后,孔子再以“克己复礼”为己任,他在九泉之下倘若亡灵有知,能乐得起来吗?

孔子“克己复礼”之“礼”乃是周礼。《三字经》中有“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之说,可见周公姬旦与周礼之关系。《周礼》的成书年代有各种说法,但说周公作周礼即制定周朝的典章制度,大概是没有什么疑义的,至少,他是周礼之集大成者。

孔子与周公相距五百余年,他一辈子以“克己复礼”为己任,可谓锲而不舍,矢志不渝。假如周公亡灵有知,是否会因此而感到无限欣慰,并对他赞赏有加?我看未必。

《史记•鲁周公世家》中记载的一件事:

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及后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伯禽是周公的儿子,他去自己的封地鲁国执政,三年之后才向周公述职汇报工作,因为他要“变其俗,革其礼”,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周公制定之周礼。大公就是吕尚,世称姜太公,他去自己的封地齐国执政,五个月后就向周公述职汇报工作了,因为他的做法与伯禽正好相反,顺从当地的习俗,没有去搞那一套繁琐的君臣礼节。两相对照,周公得出一个结论,即“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其原因也说得非常明白。他的儿子不从实际出发,一味拘泥于“周礼”,照搬照套中央的君臣礼节,他是摇头叹息,不以为然的。

周公的预见真的为后来的事实所证明。至少从周公说这话起,直到孔子锲而不舍地“克己复礼”这五百年间,齐国曾经强大过,且为春秋五霸之首,鲁国却从未出现过这样的迹象。有此“先见之明”,只是因为周公懂得:“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周公活着的时候,不喜欢别人拘泥于周礼,哪怕是他的儿子,那么,相隔五百余年之后,孔子再以“克己复礼”为己任,他在九泉之下倘若亡灵有知,能乐得起来吗?

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在齐国当家臣。齐景公曾两次问政于他,孔子回答的,除了“政在节俭”,就是君臣之礼。齐景公原想重用他的,却被晏子的一番话劝阻了。晏子这番话中,有一个突出的内容,就是关于孔子极力推崇之周礼。晏子说:“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参见《史记•管婴列传》〉晏子相齐的思路,大致与当年的吕尚一脉相承,即“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他说孔子的这番话,与当年周公说伯禽,很有相似之处,他也认为“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的,不同的只在于周公所叹的伯禽之误,在于没有因地制宜,晏子批评的孔子之失,却在不能与时俱进。

周公对拘泥于周礼的伯禽之叹息和晏子对孔子力复周礼之评说,都载于司马迁的《史记》之中,这或许也是这位“史太公”对于被他列入“世家”称为“至圣”以“克己复礼”为己任的孔子之委婉批评。为政之道,一切都得以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无论放之四海而皆准,还是千秋万代永不变,都只能是一厢情愿。后世之人,理当慎言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