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江宁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网站!
网站首页>多棱镜>>少儿之家>>阅览文章
中美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吃饭

作者: 徐明 | 发布时间: 2010/10/22 10:22:03 | 282次浏览

中美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吃饭

吃饭—餐桌礼仪—行为习惯

今天为大家推荐文章《中美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吃饭》中的一小段,推荐的目的不是要讨论孩子如何“吃饭”(上一篇日志已详尽阐述孩子吃饭问题,这里就不再赘述),而是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从吃饭最基本的餐桌礼仪引伸到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美国家长不管孩子吃什么,饱不饱,却严格管教孩子的吃相。美国人吃饭时,不许端起盘子放在嘴边,不允许张着嘴咀嚼然后双唇作响,不许大声吸面条、稀饭或者其他液体,不许含着满嘴饭菜含混说话,更绝对不许进了嘴的东西再吐出来。孩子从小就开始训练拿刀叉把排骨、鸡鸭、鱼虾之类在盘中剥净,只叉肉或虾仁入口,而且剥离肉和骨头时还不能在瓷盘上切出声响,一但“砰”的一刀切到盘子上,父母就瞪起眼睛,孩子必须赶紧道歉。

中国家长讲实惠,注重孩子吃什么,吃多少,一般对吃相不太在意。大人小孩,吃得热热闹闹,咂嘴吸汤,剔牙打嗝,十分尽情尽兴。

美国孩子长大后注重仪态修养,尊重他人;中国孩子长大后讲究自我,看重己欲。

吃饭,影响人的一生。(转载)

的确,一个细节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素养乃至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餐桌礼仪也一样。当然,餐桌礼仪不是时时扮绅士装淑女,而是从内心流露出来的。在简陋的环境下,它是别人给出帮助后的一声谢谢;在优美的环境里,它是斯文有礼的进餐。所以,当我们看到春运期间滞留在火车站的孩子对给他牛奶的援助人员说“谢谢”的时候,我们觉得那也是餐桌礼仪,而且更让人感动。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宝宝是一个有教养、有礼貌的孩子,将来等孩子长大了,他将会是一个受欢迎的人。但是孩子的良好教养和文明的行为举止不会天生,需要从小培养,父母必须通过不懈地坚持,把良好的行为习惯慢慢灌输给孩子。

英国家庭教育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父母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目的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

餐桌礼仪是从就座的那一刻开始的。顺序是长辈入座后,晚辈才可以入座。记得在去年年底,Ryan的外公外婆和奶奶要到澳洲来探亲。在他们到来之前,有一天吃饭的时候,Ryan5岁的哥哥(豪哥)问:“妈妈,如果外公外婆和奶奶来,我们吃饭就坐不下了。”我顺势问道:“那你来安排安排大家该怎么坐。”豪哥想了想,又数了数座位说道:“妈妈,我们现在5个人,加上外公外婆和奶奶一共8个人,Ryan有自己的highchair坐,好像就差一个座位呢。那就这样吧,我自己拿个小凳坐在茶几边吃饭吧。”听到儿子这么说,我和老公甚感欣慰(确实也没想到豪哥会这么安排),觉得豪哥长大了,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正从孩子平常的一言一行中逐步体现出来。说到Ryan有自己的餐椅,虽说他只有19个月,但我们也要教会他姿态良好地坐在椅子上,不能懒懒的样子或者歪座在椅子的一边。同时我们会给孩子们准备一些专用的器具,并把食物放在孩子们可以够得到的地方。每天晚上,一家人团团围坐在餐桌前,正是一天之中亲子之间分享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 其次,吃饭的时候,不大声喧哗或敲打碗筷;不要狼吞虎咽,吃到连嘴角或头发也沾到食物;嘴里啃着东西的时候不要说话;要谈话,就先把食物吞下;喝汤时,不要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不要在餐桌上打饱嗝(实在控制不住,要说“对不起”)。吃完后,要给长辈打招呼:“我吃完了。”然后才能离开。如果要大小便,一定要悄悄地告诉妈妈,不要在大家面前大声地说“我要撒尿”之类的话。同时,吃饭时不要用手抠牙,如果塞了食物,要告诉妈妈,请妈妈帮忙。大一点的孩子要学会使用牙签,并用手捂住牙签剔牙。每个家长都希望带孩子出去时获得朋友的赞赏,不过,家长的功课要做在前面,要从平时就开始关注孩子的餐桌礼仪,这样到了一定的场合,才不会出现一些本不应有的尴尬。

当然,餐桌礼仪只是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个部分。未来社会需要高质量的人才,良好行为习惯是高质量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日常生活中一些最基本的行为礼仪看似容易做到,但要持之以恒,不仅对孩子是个考验,对父母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为孩子的行为,大多数是模仿父母的。如果父母做得好,孩子也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和礼貌。父母的举止应当时时注意得体、大方,为人要真诚,不可以做“两面派”,因为这样会给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导致孩子变得同样虚伪。同样,父母也应该坚持做信守诺言的人,尤其是对孩子,不轻易允诺,但允诺了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欺骗孩子,就是在教孩子欺骗。以此类推,想要孩子拥有文明的行为举止,父母应该以自身来做“教材”,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学会礼貌用语。如果从孩子两岁起就一直提醒他说“请”、“谢谢”,那么到孩子六岁时,他自己肯定已学会运用了。要坚持不懈,做到天天都要讲礼貌,而且要平和、渐进地提醒孩子。这样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宝宝已变成一个有礼貌的、处处受欢迎的孩子。19个月的Ryan在接过爸爸冲好奶的奶瓶时会说“谢谢”;家人帮他一起收拾玩具时他会说“谢谢”;玩拼图时不小心把一块拼图滑到柜子下面,小人儿会拿着手电筒对着爸爸说“请”,等爸爸把拼图拿出来后还不忘说声“谢谢”。早晨起床“good morning”、晚上临睡前“good night”一直是全家的习惯用语。

学会说对不起。学习如何表达歉意对3——5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关键的时期。要告诉孩子,无论自己是故意的还是无心的,当做了一些伤害到别人或者是破坏了别人东西的事情,向对方承认自己的错误是很重要的。Ryan和哥哥经常一起玩耍,有时弟弟会把哥哥搭好的火车模型“破坏”掉,哥哥会很生气。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Ryan只有19个月,我会先采取让他看哥哥生气的样子(告诉他哥哥生气是因为你把哥哥喜欢的东西弄坏了),然后让他向哥哥说“sorry”后看哥哥由怒转喜的表情变化,聪明的小人儿就会基本明白说“sorry”这一词所带来的效果,久而久之也就会牢记在心了。如果兄弟俩在玩耍时哥哥不小心弄痛了弟弟,哥哥会很自觉地对弟弟说“sorry”,这点是不用我再提醒的了。最近Ryan把“sorry”又恰到好处地运用到另一种行为上——打喷嚏时。小人儿可能平时注意到家里人在打喷嚏时都会先用手捂住嘴然后说“excuse me”或“sorry”,所以他也模仿着学会了,自己打喷嚏时也先捂着小嘴然后说“sorry”,那样子真是可爱极了。

学会欢迎客人的到来。如果孩子已经可以称呼人们叔叔、阿姨或者准确地说出他们的姓,这时便要教会孩子如何向熟悉的人打招呼以示欢迎。当遇到朋友的时候,应该马上教孩子说:“你好,叔叔”、“你好,阿姨”。提醒孩子要热情地欢迎别人,向他们打招呼,并且打招呼时要用眼神接触对方,使对方感到舒服。

公众场合不大声喧哗。当孩子在公众场合表现出缺乏教养时,确实令父母大为恼火,但这时切记一定要克制,不要在众人面前斥责孩子。此时用训斥的方法教育孩子讲礼貌,可以说父母本身就是没礼貌! Ryan姐姐和哥哥这点做得比较好,在公众场合说话时都会轻声轻语,有时弟弟说话声大了,姐姐会提醒弟弟:“Adam, we are in public。”

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当孩子打断你的谈话的时候,温柔地提醒他别人还在说话,让他必须等到你的谈话结束才可以发言。当然,别忘了让孩子知道在适当的情况下是可以打断人们的谈话的。应该明确地告诉他:“如果你需要大小便,有人生病了,有人急需帮助时,你应该让我知道,这时应该说:“打扰一下……”

做一张感谢的便条。从父母或亲朋好友那里得到礼物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孩子常常忘记了要说声谢谢。当孩子打开礼物的时候告诉他要立刻对送礼物的人说谢谢。可以帮助孩子写一张对给他礼物的人表示感谢的便条。虽然孩子还不会写很多字,但是可以让他参与到这个过程中:问他要写些什么,帮他写下来,最后让他自己签上自己的名字。在言传身教的同时,父母也要及时地规范孩子的一些不合礼仪的行为。虽然大多数时候,孩子并不是有意,只是他们孩童的本性在驱使他们这样做,比如“耍赖皮”、大吵大闹。这时候父母不能急躁,但也不可以纵容孩子这样,让他们觉得每次这样都可以达到目的,应当在孩子心情平复之后再去耐心地教育他们,循循善诱,孩子自然可以接受,这样也不会让逆反心理作怪。有的时候,如果孩子真的是在无理取闹,父母一定要坚决地否定这种做法,尽量不让这种不文明的行为举止萌芽。

因此,要想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拥有良好行为举止的人,父母要从自身做起,先规范自己的行为。在这个方面,最忌讳的就是父母自身做不到的却要求孩子去做到,这样会引起孩子极大的反感,更有可能让他们形成对父母的一种抵触和不信任。作为父母,应当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负有极大的责任,并时刻提醒自己这种意识,随时做好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培养良好习惯的准备。

家长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十分重要。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在生活实践中建立和养成的,坚持严格要求、始终如一是十分必要的。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父母要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入手,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态度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好习惯的养成一旦被忽略,不良的习惯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克服不良习惯需要孩子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应该成为孩子“基础教育”的重要一课。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使孩子受益终生。